初秋的塞外高原,天高云淡,草阔风清。8月底,记者乘车来到河北省张北县,昔日铁马冰河、狼烟四起的古战场,如今正呈现着一片火热的建设场景——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以下简称 “示范工程”)就坐落在这里。
这也是我国首个重点 “金太阳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首批试点工程、河北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更是世界首个大规模的风光储输工程。被冠以如此众多的头衔,示范工程究竟有着怎样的背景和意义?总工程师雷为民告诉记者,经常有不明就里的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工程建成后能解决多少人的用电问题?”事实上,示范工程所提供的将不仅仅是可以计数的电量,而是未来将更多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友好接入电网的可能,甚至是未来全人类更加有效地开发利用新能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雷为民笑着表示:“这是我们的目标和理想。”
在示范工程一期场区内,草原已经显现出一条条、一道道错落有致的秋色,高大洁白的风机和悠闲吃草的牛羊点缀其上。这里展现的,是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这也正是整个示范工程所追求的。”雷为民说。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常规能源已无法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纯净的蓝天?示范工程的建设初衷正是为了寻找这个答案。
雷为民说,示范工程的建设及应用,将为实现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和快速安全远程输送迈出最重要的一步。示范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的首个电源项目,通过示范工程建设,将实现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以及智能电网输电的友好互动和智能调度,突破大规模新能源并网运行的技术瓶颈,体现智能电网对新能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创新突破:技术亮点支撑工程进步
“风行高远,光前裕后,储链持恒,输泽兴和”,这是整个示范工程的建设蓝图,在这里,各种发电方式将通过联合发电智能全景优化控制系统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雷为民告诉记者,联合发电智能全景优化控制系统可以称作是示范工程的“大脑”,也是示范工程创新技术之首。总体来看,示范工程要实现联合发电互补机制及系统集成、全景监测与协调控制、功率预测、大规模储能等技术突破,完成20项以上重大技术创新,获得和创造百余项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并期望以此为据,入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作为世界性的创新之举,示范工程在风、光、储、输各个组成部分的细节之处也都体现着其先进性、创新性。在风力发电方面,除了使用已较为成熟的2兆瓦风机外,在作为试验区的孟家梁风电场还将安装2.5兆瓦永磁直驱型风机、1兆瓦垂直轴风机,选用一台国内最大容量的陆上风机。光伏区发电方面,太阳能电池组件包含多晶硅、非晶硅、单晶硅等多种材料,使用不同的支架方式进行组合。储能方面,也将示范不同技术路线的化学储能技术。
示范引领:开创新能源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绝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最终实现整个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雷为民说。
多样化的风、光、储技术与智能调度、智能控制及电网输送有机结合,最终将打造成探索、破解电网接纳大规模新能源技术和安全难题的重要实践平台。
示范工程技术部副主任刘汉民博士进一步为记者解释道:“工程投产后,将最终试验出风光储三者之间的最佳配比,利用储能技术,‘四两拨千斤’,弱化新能源的‘垃圾电’性质,平滑风、光发电的波动,使之成为可操控的,电网友好的能源资源。”正在建设的示范工程,吸引了众多来自国际社会的目光。该工程技术路线属世界首创,也可以称作是世界性的智能电网示范工程。雷为民说:“我们希望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推动风、光、储等产业标准的进一步确立。当然,工程最终的示范引领意义也有赖于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推进。随着智能变电站投运和首批风光设备进入并网调试,我们已经为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