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这么乐观,这种阵势似乎有点眼熟,回想“十一五”期间的支持政策也不少:2008年科技部启动“十城千辆”计划,地方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汽车企业疯狂上马,产业基地更是遍地开花,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车发展的首选让很多人头脑发热,直到杭州的电动车自燃事件给我们浇上一瓢冷水。
发展新能源车的短板在哪?技术不成熟、配套不完善、售价高。新能源车发展过程中生产热销售冷、概念热科研冷的状况已经引起很多人注意,而将电动车作为首选根本未考虑电池技术的发展瓶颈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从短时间来看都是不现实的。
相比之前的急于求成,今年出台的系列政策更加务实了。《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分三步走,将更加成熟的混合动力应用作为第一步,而不是一步到位。《规划》还明确将在城市公共用车和私人小型轿车上优先发展“纯电驱动”电动汽车,再滚动发展。比亚迪、长安、众泰等自主品牌的纯电动汽车,首先在公交和出租汽车上示范运行。在近日公布的公务车采购目录中甚至包含了5款自主品牌新能源车。
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得到重视,到2015年左右,在20个以上示范城市和周边区域建成由40万个充电桩、2000个充换电站构成的网络化供电体系。为降低消费者使用成本,北京等先行开始实施的城市对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最高补贴12万元,而且还享有特权,不用摇号即可上牌。
虽然步子迈得小一些了,但更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