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业界精英激辩新能源汽车路线

作者: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0-11-10 浏览:

  11月7日下午,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的第25届世界电动车大会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中国公司总裁凯恩、广汽集团副总经理兼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黄向东、中华电力有限公司输电与供电业务部总监周腾辉、深圳五洲龙新能源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张景新以及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兼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齐聚一堂,就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发展、电动汽车满足商业化需求等方面的焦点话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电动汽车发展不能“偷工减料”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中国公司总裁凯恩表示,电动车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复杂电动车,另一个是通用型电动车,这是美国和中国市场区别。每个国家情况不一样,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通用公司在中国致力于制定适合中国的解决方案,但这不意味着在中国造电动车就可以在性能、便利性、安全性等方面有任何妥协。

  凯恩表示,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当按照安全标准建造电动汽车,给乘客提供非常好便利性,你可以在汽站或者油站进行充电,增加燃料,使用新科技监控整个汽车运营情况,通过常用电压进行充电,像这种氢能电池是电动车另外一个重要部分。通用希望把所有在传统汽车上成功的DNA融合到电动车当中,比如GPS、行人感应器以及在隧道当中安全驾驶功能,自我驾驶功能,同时手工操作,等等很多尖端科技。这样的电动汽车才是人们可以接受的。
 
  学者:纯电动车还需要摸索如何市场化

  不过,现在谈如何让电动汽车造得更好的时候,还要面临一个现实问题——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比较成熟的商业化模式。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兼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齐则认为,小型的纯电动车更接近市场化的边缘。

  余教授说,从电池的技术来看,大电池组有很多的技术困难,对于一个15度电,或者是20度电的电池组来讲,现在相对是比较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样一组电池如果是批产以后,渴望的价钱大概是四、五万元,这种技术寿命可以在10万公里以上,如果这样比较,在10万公里里面,实际上电池的价格和电的价格加起来跟10万公里油价格是可以做平衡的。从此数据上来看,小型的纯电动车已经存在着市场平衡。目前的问题是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那么如何在商业模式上让用户不要为由于电池成本高,而且必须首付电池的成本?如何让电池的成本就像付油价一样逐步的付掉?

  余教授说,现在中国有6个城市是私人拥车纯电动汽车示范推广计划,在这样的计划下面,可能会促使纯电动车在中国形成比较大的市场。今年7月份,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倡导发展电动汽车的工作会议:在会上,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联合提出电动汽车示范城市推广计划,陆续得到各个国家的响应,现在已经增加9个国家响应。参与国之间已经开始选择合适城市进行电动汽车示范推广。中国政府现在决定是在上海嘉定区做一个集中的示范区,上海市政府陆小春(音)主任把信息向大会做了宣告,表示上海国际示范区欢迎各国的电动汽车到这里进行示范推广,实际上同时在示范推广的时候就会带出商业模式研究和推广,对公众接受这种汽车文化的探索。电动车时代网直播团

  余教授认为,从电池的技术来讲还没有达到电动汽车会普遍展开的阶段,但是有些特定市场上可能形成的,例如小型车用的市场上,

  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时代到来

  相较于专家的谨慎,企业代表对电动汽车市场的判断要乐观许多。深圳五洲龙新能源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张景新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条件基本上已经成熟,也可以大批量推广,加上国家对二十五个示范城市的定调,对补贴政策有利的推动。他颇为自信地表示——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春天已经绝对到来。

  关于不少专家批评国内电池还不成熟、新能源汽车推广太快,张景新先生则认为各种电池都应该积极地进行实验性运行,只有在真正的路况条件下运行,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是跟不上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脚步的。

  张景新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深圳巴士公司董事长付先生曾说过,深圳有一条320路公交车,每天这条线路要运行16个小时,拉人最多时有120多个人,车都已经挤到没有办法关门的地步,这条线走的时间长、载的乘客又比较多,一般的混合动力车采用怎么样匹配方式在那条线路上就是过不了关,不是丢电就走不完,当时被称之为“魔鬼线”。但是经过不懈地努力,我们(五洲龙电动公交车)在这条线上已经走完了。

  同时,对于混合动力与纯电动之争,张景新先生认为,混合动力的电池技术成熟、控制系统有保障、电机发展迅速,新能源汽车在一段时间里朝这个方向走,才是非常正确的道路。
 

分享到:

关键字:汽车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