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发展海上风电 技术才是硬道理

作者: 来源:中国储能杂志 发布时间:2012-02-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月27日,由国家能源局主办的“中荷海上风电交流会”在南京举行。此次交流会给国内的风电企业提了个醒:欧洲十多年的海上风电发展经验未必能完全复制到中国来,国内风电业应学会“扬弃”,明白“技术才是硬道理”。
 
    由于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特点,近几年欧美国家开始把风电开发的重点转向海上风电。截至2011年,欧洲有15个海上风电农场,发电能力超过100兆瓦。根据德国政府的规划,德国海上风电未来将占到整个风力发电的25%。
 
   “中国发展海上风电不能重复欧洲过去所犯的错误。”来自荷兰的新能源专家浦爱柏说,“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海上风电的国家,10多年来有经验也有教训。相对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建设成本大,建设环境复杂,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几年前,欧洲某知名风机厂商的2兆瓦海上风机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批电机绝缘故障,被迫维修更换。”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说,我国海上风电资源十分丰富,近海浅水海域资源可开发量约2亿千瓦。国家已经提出海上风电发展目标,2015年建成500万千瓦。然而,欧洲海上风电发展对中国虽有参考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值得遵循。例如,欧洲海上的情况同中国差别很大,欧洲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他们设计的生存温度就是零下25度,但在中国这远远不够。
 
    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风电企业,截至去年底,龙源电力风电控股装机容量855.6万千瓦,全球排名升至第三位。该公司总经理张钢感慨,“探索海上风电开发之路,最难啃的骨头就是技术。”如潮间带滩涂地质松软,用脚在滩面上轻轻踩几下,本来看似坚硬的滩面就会液化成“浆糊状”,重型机械在滩面上毫无立足之地,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他们研制了专门用于潮间带风电施工的浅吃水可坐滩平底驳船,使潮间带风电施工由不可能成为可能。去年5月,适用于潮间带及浅海风电施工的800吨全回转起重船投入使用,这种专用船舶可使海上风电由小规模试验进入规模开发阶段。据称,这些专用设备的研制,可使海上风电建设成本降低约25%,而正在研制中的自升式吊装船等新型设备投入使用后,海上风电施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发展海上风电,成本是一大拦路虎。海上风电的发电量虽然高于陆地风电,但其建设和维护成本却是后者的两倍。
 
    为抵御强风和海水,海上风力涡轮机必须更为坚固;由于远离海岸,其维护也需要特殊的设备和运输工具。不仅如此,海底钻探的成本更为昂贵,将海上风力发电场与陆地电网连接也需要额外的成本。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谢宏文说,目前国内海上风电场单位千瓦投资约为16000至19000元,电价水平约为每千瓦时0.85元左右,“以后随着海上风电机组技术、施工设备和施工水平的大幅提升,海上风电场的投资成本将会有所下降。届时,海上风电场的电价也会进一步降低。”
 
    专家指出,无论对于中国企业还是欧洲企业,都要本着装备、技术先行的理念,才能把海上风电这个新兴产业真正发展起来。江苏作为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2011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新增10万千瓦,海上风电并网规模已超过13万千瓦。再加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电网接纳风电能力较强,不存在电量消纳问题,这也为海上风电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
 
分享到:

关键字:发展 海上 风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