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2020年襄阳产新能源汽车将达20万辆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荆楚网 发布时间:2012-10-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昨日,中澳新能源汽车创新联盟2012高峰论坛在襄阳举行,来自中外汽车领域的企业负责人、专家齐聚襄阳,研讨新能源产业技术与产业发展。据了解,这是该论坛首次在地级市举办,对襄阳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升有积极影响。
 
  中澳新能源汽车创新联盟2012高峰论坛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澳大利亚先进汽车技术合作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襄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国际合作部、襄阳市外事侨务局、襄阳市汽车工业办公室承办。
 
  此次论坛有30名中澳汽车行业专家、30名国内外主要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负责人,及中澳政府官员共80余人参会,将围绕汽车电动化、轻量化、可替代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四个专题展开研讨。
 
  襄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虞国旗在致辞中说,中澳新能源汽车创新联盟2012高峰论坛是由中澳两国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一项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研讨活动,旨在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为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襄阳被选为第三届的举办地,体现了中澳新能源汽车行业各界对襄阳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对襄阳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所取得成绩的认可。
 
  澳大利亚汽车大使约翰·科罗莫斯表示,澳大利亚政府一向支持中澳两国的合作交流,中国的汽车市场十分庞大,中澳双边贸易投资都在不断增长,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等都是未来合作的领域,本次论坛会在中澳双方的合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自主开发专利 循序渐进发展
 
  昨日,中澳新能源汽车创新联盟2012高峰论坛在襄阳召开,国内外汽车行业专家了解襄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后,建议襄阳新能源产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循序渐进发展。
 
  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绿色汽车研究中心主任巴里·芬宁说,襄阳在中国属于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的城市,但是技术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发展自己的专利和专业的技术,最好能有自己独特设立的新能源品牌。“十二五”电动汽车重大项目专家贡俊也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必然趋势,襄阳作为全国25个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的试点城市之一,有雄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襄阳南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和襄阳宇清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国电机领域比较有特点,但规模较小,政府和企业应当共同把发展汽车电气化这项工作做好,政府引导并通过政策支持企业,研发出具有各自特色的产品,以此提升企业规模。
 
  8年后 襄阳产新能源汽车将达20万辆
 
  楚天快报讯 本报记者 祝兆林 刘倩
 
  “到2015年,新能源整车产能达到10万辆左右;2020年,产能达到20万辆左右。”昨日论坛上,市政协副主席陈洪基介绍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时称,襄阳将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之都)和产学研基地。
 
  襄阳是国家汽车动力和部件制造基地,拥有东风集团和不同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3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市场、人才、技术、环境,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初步形成了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的“两纵三横”产业格局。
 
  此外,在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转化上,全市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及院所30多家,拥有近200项自主研发的专利和实用技术,已经有100多项专利和实用技术成功转化使用到工艺制造。并积极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机构交流,让国内产业发展与国际对接。
 
  陈洪基说,基于襄阳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之都)和产学研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末,整车产能达到10万车左右,动力电池产能达到10至15亿安时,驱动系统和电控系统产能达到5至10万套产能。至2020年,襄阳整车产能达到20万辆左右,动力电池产能达到15-30亿安时水平,驱动系统和电控系统产能达到25万套左右。
 
  企业家声音

  湖北超亿科技公司新能源汽车事业部主任朱正大:
 
  国际国内的知名专家齐聚一堂,让企业现场学习并咨询国际领先技术,对企业来说是突破发展瓶颈的绝佳机遇。
  三江航天万山汽车公司万山汽车零部件公司总经理陈于阳:
 
  公司正进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究,现在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混合动力车。在这里,我了解到许多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支持,也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阶段。
 
  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控技术教师郭传慧:
 
  学校即将开办新能源专业,通过本次论坛,我了解到许多国际领先的技术与成果,了解到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规划,这对学校设置课程,对学生择业都有着指导性作用,让我受益匪浅。
分享到:

关键字:2020年 襄阳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