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电力紧张局面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刚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援建过渡电源工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的关爱和支持,我们派出了最精锐的队伍进行建设,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西藏电力公司刘晓明则表示:“西藏电力公司将全力把过渡电源工程管理好、使用好、维护好,真正实现华能援建该项目的价值。”
华能集团此次援建项目共有9台燃油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0万多千瓦。据悉,在此之前,发电量占全区近90%的藏中电网装机容量仅为42万千瓦,过渡电源工程为藏中电网增加了20%的供电能力。据项目现场负责人彭勇介绍:“前8台机组投运后平均每天能发100万度电,全部建成后每天能发150万度电。如果按每户每天用电15度计算,可以满足10万户农牧民的日常用电需求。截至目前,该援藏工程已累计发电1600万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
堆龙德庆县副县长邦达·贡扎曲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在很短的工期内,华能用质量和速度创造了奇迹,为西藏人民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是一个生态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憨厚的色玛村村支书尼玛告诉记者:“他们是实实在在做事的人,村里提出的合理要求都基本满足了。施工队雇用小工解决了村里的就业,施工影响水渠引水,他们就用抽水机供水,可以说他们是增进民族团结的表率。”当地村民朗珍也对记者说:“以前一到冬天家里的电器基本都无法使用。电站建成以后,用电有保障,村民都很高兴。”
工程得到多方支持
过渡电源工程的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及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彭勇告诉记者:“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郝鹏、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吴贵辉、电力司司长徐永盛等先后到现场视察,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多个场合表示出对援建过渡电源工程的关注。在最近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也提及了此援藏项目。”同时,施工过程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华能内部的广泛支持。据彭勇介绍,能够很好地完成援建任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能不惜投入,按照永久性建筑的要求强化工程质量。
负责设备采购的福州电厂的工作人员在选购二手机组时遇到了一些阻力,起初当地电厂的职工认为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设备被买走了,当得知这是为了支援西藏电力建设后,职工们都欣然同意出售。设备选购好了,又面临运输问题。青藏铁路此前没有运送过单件超过100吨的大型设备。用公路运输的话,至少要三个月时间。项目部和自治区政府多次与铁路部门沟通,终于获准开辟两趟专列运送这些设备,沿线各铁路局也没有提出任何补偿要求。当时恰逢国庆前夕,设备运输协调会从下午一直开到晚上11点,参会人员只能在北京过“十一”,沿线各路局的工作人员甚至在戈壁荒山上值班,以确保设备和铁路的安全。
“缺氧不缺精神”
当然,在海拔3568米的高原上建设火电机组面临诸多困难。时间紧,任务重。自称“十三太保”的项目部成员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老西藏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了被一致认为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该工程项目部经理陈有富告诉记者:“援建项目非同小可,我们不能推,必须扛下来。要干就要干好。关键就是要打破常规,在施工过程中想各种办法处理实际困难。同时,我们的组织协调工作也做得好,各项工作连贯有序,有条不紊。”项目部年近六旬的陈工有心脏病和高血压,不适合上高原,但他在高原坚持了4个多月。
由于缺电,冬季停电在西藏是很平常的事。但让项目部成员诧异的是,尽管援建工程已有3台机组投入运行,夜间加班回去仍看到拉萨市主干道上的路灯只有一半亮着。此时大家才真正了解拉萨缺电有多严重,各个区域都在轮流拉闸限电。有一次轮到援建工程所在的区域停电,工人们在零下12、13度的条件下没有电热毯根本无法入睡,宁愿选择在暖和的厂房里加班干活来度过寒冷的夜晚。还有一次让项目组成员感受到藏区用电紧张的是2010年的元旦前夕聚餐,饭店所在地算是比较繁华的地段,但没想到却因为停电吃了一顿烛光晚餐。
第9台机组移交仪式当晚,当林刚在一内部会议上宣读公司为项目部颁发的嘉奖令时,陈工终于忍不住,先是掩面而泣,继之失声痛哭。项目部全体人员个个热泪盈眶,这其中既有4个多月的艰辛,也有成功的喜悦、参与项目的骄傲,更有结束后的诸多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