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中国电动汽车战略推进应避免“各自为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2-10-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丰田汽车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的“退步”之举,是否会对行业造成影响,我国的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又将如何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及企业,听听他们的看法。
 
    记者:您如何评价丰田此次大规模缩减纯电动汽车的市场销售计划?
 
    王秉刚:丰田大规模缩减纯电动汽车的销售计划应该是企业的单方面行为,对行业的影响有限。我认为,丰田汽车这一举动和纯电动汽车在日本市场不受欢迎有关。同时,丰田的eQ价格应该不低,在日本这样的环境中,销售肯定存在问题。
 
    王青:丰田本次大规模缩减纯电动汽车的市场销售计划,可以说是顺水推舟的策略。首先,世界范围内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化情况不如各国和各大公司预想的顺利,特别是沃蓝达(Volt)车型销售状况不佳,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推广规模也不尽如人意。
 
    其次,本轮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仍然没有特别明确的企稳回升迹象,各大汽车公司在市场扩张和研发投入上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市场进度不佳可能会使部分公司短期内对电动汽车技术路线研发进行调整。
 
    再者,丰田公司在混合动力技术和标准方面的领先优势不断强化,对世界节能汽车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李云飞:丰田的情况我们不是特别清楚,他们公开的说法是技术问题,但丰田所说的电动汽车的弊病均已通过比亚迪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探索而获得解决。
 
    记者:如何评价目前国内由政府主导推进的电动汽车示范与推广计划?
 
    王青:不可否认,该项目以及电动汽车购买补贴政策对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推广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一是采购招标过程不透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导致不顾性价比的地方配套相对突出,甚至一些地方出现采购进口件组装的形式,
 
    二是对电动汽车的消费补贴政策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从国外的补贴经验看,补贴消费者,由消费者自由选择产品往往具有较好的市场效果。但我国目前还是补生产者,补贴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缺乏更加明确的行动思路、推进步骤和评估修订机制。对于标准、充换电模式、商业模式、区域试点、推进步骤、制度创新等方面,现有示范推广措施还较少涉及,这就导致示范的目的和目标首先不明确,使示范项目的实际效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兼顾,成为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
 
    王秉刚:示范推广,低于未来我国电动汽车发展是具有一些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的,但是我想强调一点,示范和推广电动汽车重要的是要为在中国推广纯电动汽车找到合适的技术路线,电动汽车的示范推广也要为此服务。
 
    我认为,首先发展以短途为主的小型车是可行的。如果要求发展续航里程很长,性能很好的车是行不通的,这样的车价格必定高,只靠政府补贴是不会长久的。
 
    因此我建议,最好是发展重量不超过1吨、续航里程100公里左右,电池的能量十几个千瓦时、最高时速100公里左右的电动车。这样的车上下班用,价格也不会很高,对充电设施的要求也比较低,再加上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相信还是比较有高性价比的
 
    李云飞:电动车的推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需要由政府主导。
 
    记者:从国内企业目前对于电动车的市场化运营状况来看,您认为有哪些经验或教训值得引起关注?
 
    王秉刚: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电动车都有,多种车型进行测试有一个好处,就是为我国未来电动车发展指出一条比较好的路线。这些数据必须可观真实,如果掺杂一些人为因素将使中国电动车产业误入歧途。
 
    王青:我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就是避免企业各自为战。其次,对于厂商而言,速度最快、风险最小的发展电动车的办法,可能是引进国外现成的技术和核心部件,自己进行组装,但如果国内汽车企业这么做,将会在技术革命中失去赶超的机会,再次沦为跨国公司特别是关键部件公司的打工者。
 
    再次,目前的整车制造准入,决定未来我国仍将以现有优势汽车企业集团作为主力军,这样会面临很多内外部阻力,而且会使企业在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产生摇摆。
 
    李云飞:比亚迪方面认为,纯电动汽车当前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推广更具现实意义,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也正是基于此而展开。
 
分享到:

关键字:中国 电动汽车 战略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