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内蒙古电力公司与三峡总公司签署了呼和浩特抽水蓄能及风电项目合作协议。这种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为内蒙古大规模风电开发提供了新的模式,对共同推动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协议,自治区政府同意引进三峡总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与内蒙古电力公司及龙源电力等8家风电企业共同开发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该电站项目资本金15亿元,三峡总公司控股并负责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同时,三峡总公司及龙源电力等其他8家风电投资方将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陆续开发建设488万千瓦风电项目,每年按比例投产接入内蒙古电网。
抽水蓄能:将风电变成可控电力
内蒙古风力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为1.5亿千瓦,居全国第一,8.98亿千瓦风能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风电自身的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和不可调节性,使其完全为电力客户使用受到一定的技术限制。
《中国能源报》记者从内蒙古电力公司了解到,内蒙古风能资源最好的时段是冬季后夜之后,而此时正是电网负荷低谷时期,再加上冬季近700万千瓦供热机组必须保障,以及电网本身调峰能力不足,所以风电本身的不稳定性成为其不能被电网完全接纳的主要原因。而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可以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期把风能电力通过抽水蓄能电站储存起来,在电网需要时再发电利用,这样风电就转变成为较稳定的、具有连续性的可控电力。通过抽水蓄能电站的调节,使风电大规模开发及并网成为可能。所以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是提高内蒙古电网风电接纳能力,保证大规模风电接入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为适应风能、太阳能等间歇式能源入网的特点,抽水蓄能在我国电网中的比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张博庭表示,现在,我们必须要有迎接大幅度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准备。到去年底,电网所接受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只有100多亿千瓦时,就已经感到十分困难了,使得一些部门不得不酝酿修改风能无条件全额上网的规定。显然,今后如果不大规模的搞抽水蓄能建设,绝对是负载不了大量的风能和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发电入网的。因此,我国须加大抽水蓄能建设的力度。
多方合作:做强电力输送通道
内蒙古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此次内蒙古由政府与企业,以及水电企业、风电商和电网企业共同合作谋求风电发展而签署的战略协议,是提高电网调峰能力、接纳更多风电入网的一大路径,是我国目前在风电大容量开发及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道路上的一种积极探索,为下一步风电产业大规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对改善内蒙古能源结构,实现清洁能源与常规能源一起打捆外送,进一步提升电力输送通道利用率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此,内蒙古经济信息中心产业发展研究处处长赵云平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电厂发出的电在当地消化不完,外送也送不出去,这已经极大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赵云平表示,此次内蒙古电力公司和三峡总公司签署的合作协议,其目的就是要全方位提高内蒙古电网的可靠性,为风电甚至整个新能源发电的顺畅输出提供保障。
根据协议规划,三年后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发电。届时,也就是“十二五”初期,内蒙古将实现风电、水电和火电打捆外送能力。在此期间,除加快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以外,协议各方还将认真研究抽水蓄能电站、风电、火电怎样联合运行的技术问题,同时积极落实受端市场,并对输电通道进行规划论证,使打捆外送输出电力安全可靠稳定。
打捆外送:解决风电“出口”问题
虽然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但由于电网接带负荷有限,不可能将风电全部就地消纳,更应该在全国电力市场范围内平衡内蒙古风电。记者了解到,内蒙古电力公司与三峡总公司共同向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网公司争取尽快建设乌兰察布至国家电网的送电通道,实现风电、火电,抽水蓄能电站打捆以稳定外送。同时,内蒙古电力公司与三峡总公司还将在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包头、乌海、巴彦淖尔、乌兰察布等地区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进一步增强打捆外送能力。所有这些措施,不仅是内蒙古解决风电“出口”问题的一个途径,同时也将对改善全国能源结构、促进国家新能源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