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中国稀土发展面临六大问题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化 发布时间:2013-03-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用途日益广泛。
 
    中国是稀土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稀土行业取得了很大进步。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国。稀土开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与之相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不断凸显。
 
    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的徐光宪院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应当完善稀土储备、整合相关企业、处理包头尾矿坝危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稀土资源回收利用。
 
    包头稀土尾矿坝问题亟待解决。稀土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多年来,中国努力对稀土实施保护性开采,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在应停止包头主东矿的开采,开采西矿。包头主东矿还是作为铁矿在开采,稀土只开采了10%,浪费了15%,还有75%放在尾矿坝。尾矿坝已经形成一个人工悬湖,占地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面积超过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校园,围墙高35米,每年增加0.9米。每年有近1000万立方米的水和矿粉排进去。尾矿坝的长期存在并不断增大给包头带来了巨大的危险,尾矿坝底部的渗透甚至将污染物流入黄河。当前迫切需要停止使用尾矿坝,放掉尾矿坝里的水,通过泥土覆盖,恢复植被。因尾矿坝内含有稀土,如果尾矿坝问题处理好将变成一座稀土矿山,中国稀土资源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能够回升到33%左右。国家应该给予包钢一定补助,推动尾矿坝的再利用。
 
    建立完备的稀土储备制度。美国和日本早已开始对稀土进行战略储备,把本国的资源稀土矿山封存起来进口。中国稀土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为全球稀土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19952005年期间,世界上95%的稀土都由中国供给。1959年中国稀土资源占据世界总量的46%,现在只占20%左右。全世界每年需要10万吨稀土,而中国生产能力15万吨,供大于求导致稀土价格大幅下降。2006年国家要把稀土产量限制在8万吨,当年稀土价格就上涨近3倍,2007年也继续维持在高位。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稀土价格再次下跌。2008年降价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过去以很低的价格出口高纯优质稀土,使日本和韩国等国以低价储备了20年的稀土。20062007年价格上涨,2008年金融危机,国外就可以依靠储备暂时不进口稀土。
 
    推进稀土企业整合。长期以来,因利益驱动,国内稀土开采企业众多,普遍存在规模小、重复建设等情况。而在国外,整个欧洲只有法国一家稀土分离厂。现在国家推进稀土整合非常必要。稀土的整合应该形成南北两家稀土公司,南方有南方稀土公司,北方有北方稀土公司,在此基础上通过行业协会进行产量和价格的协调控制。稀土行业协会已经成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协会的会员数量多,不易协调控制,不能形成合力。只有形成大型企业,实现规模化,才能掌握稀土资源定价权。
 
    开展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稀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节能灯、电脑、手机等家用电器都用到稀土。国家应该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专业化稀土材料综合回收基地,对稀土火法冶金熔盐、炉渣、稀土永磁废料和废旧永磁电机、废镍氢电池、废稀土荧光灯、失效稀土催化剂、废弃稀土抛光粉以及其他含稀土的废弃元器件等二次稀土资源回收再利用。
 
    依法打击稀土走私。受国内国际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虽然中国海关将稀土列为重点打私项目,但稀土产品的出口走私现象仍然存在,有些不法分子冒充别的产品,将稀土装在集装箱里运走。2006年至2008年,国外海关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稀土量,比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量分别高出35%、59%和36%,2011年更是高出1.2倍。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科学家认为,自己的科研经费来自于国家,所以科研成果也就无偿地提供给国有企业。当时的规划是,只在包头稀土三厂、上海跃龙化工厂、珠江冶炼厂三个国营稀土大厂推广分离技术,因此稀土行业成本很低,利润很大,一些地方企业和私营企业也开始建厂。地方企业和私营企业通过高工资挖走国有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也带走了相关技术。就连法国稀土厂在中国建立的分厂,也掌握了一部分我国的核心技术。好在我们的技术还在研究、发展,以后一定要加强保护。中国在稀土分离方面的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现在迫切需要把产业链延长,加强终端产品研发,把稀土做到产品中,然后再进行出口。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促进产品研发的积极性,形成产业良性循环体系。
 
    要让我国的稀土资源变成经济优势。必须解决上述几方面的问题,推进整合,严格控制稀土开采、生产总量,降低资源开发强度,延缓资源衰竭,促进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中国 稀土 发展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