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多输的结局。今年2月11日,“深井排污”的微博一出,立刻引来了社会各界的恐慌、声讨。为了这个传言,山东省各地环保局倾巢而出,动用了天价的行政成本,仅潍坊一市就突击排查715家企业,开通24小时举报热线,10万元高价悬赏。
山东各地环保局也陷入了一场空前的信任危机。最初,“没有深井排污”的调查结果非但没能平息这一事件,反而遭到了各界猜忌,不断有群众、媒体和公益组织质疑其公立性,挺身举报、与其对赌。被举报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环保官员疲于应付,租用几十台挖掘机,勒令企业停产,挖地三尺,自证清白。
如今,看着一个个“含冤”、被机器挖成大坑的企业,听着环保局官员们又苦又冤的委屈声,不禁让人追问——为何一个区区数十字的网络传言能引发如此一场乌龙风暴;为何环保局最初未能取得公众信任,反遭集体质疑;为何非要耗费如此巨额行政成本,才能暂息公众失控的情绪。
也许山东一位环保局基层官员的感受可以为之提供注解。他诉苦道,环保局官员整天受着“夹板气”。查到了问题,企业情绪抵触、怒言相加,政府软硬兼施、多方拦阻;查不到问题,媒体官商都不依不饶,公众则在网络上群声质疑、集体讨伐。
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史,中国用几十年压缩完成,也将发达国家各阶段的污染排放集中形成复合污染。一方面,经济要发展,一方面环境要保护,矛盾的焦点正集中于环保局一身。
可环保现行管理体制却身处尴尬之中。尽管我国形成了上有环保部、中有环保局、下有环保所的纵向管理体系。可地方各级环保行政机构的“钱袋子”却攥在地方政府手里,“官帽子”由地方领导说了算,职务的升迁变动往往取决于地方领导的“满意”与否。
多年来,环保局执法既无独立性,又缺少第三方监管,公信力一直处于透支状态。在许多时候,一旦出了环境事故,环保局会从自身免责的角度考虑、从当地政府所谓“稳定大局”出发,帮助肇事企业文过饰非。
所以,当山东“深井排污”的传言一出,当地环保局尽管给出了调查结果,但社会各界只以媒体、微博等方式对其质疑之声一浪高过一浪,甚至显身举报、与之对赌。被舆论裹挟的环保局不得不硬着头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逐一排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勒令停产、挖地三尺。可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导致污染,本身就难以取证,更不用说深井排污。最终,25宗举报皆被证明所报不实,憋屈了半年的环保局方敢要求始作俑者公开道歉。
如今,整个事件逐渐平息,如何重塑环保局的公信力,如何避免下一个传言不会造成类似的闹剧,却值得深思。
政府机构的公信力来源于公正的执法,而保证公正执法的体制一是要有独立性、不受干扰,二是要有制衡、相互监督。改革二者齐缺的中国环保体制势在必行。
事实上,坊间早就有将环保局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垂直管理的呼声,可来自各地的反对之声同样巨大。而且,仅仅垂直管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此前,国土部已经实行垂直管理,但全国仍旧出现了大量的土地违规案。
也许美国环保的监管体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路。在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共同承担环境管理的责任,日常执法由州环保局独立完成。可如果日常执法不力,联邦环保局有权干预、给予严厉惩罚,如没收联邦政府提供给各州的修建公路资金,有权替其制定行动计划,甚至接管其运行。独立又有制衡的体制既能保护环境,又能照顾到各方利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力量平衡造就了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机制。
目前,中国工业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环保监管体系,中国的发展必将又回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上,环境与经济都将付出沉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