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构建绿色交通新生态的产业智慧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3-09-13 浏览:0次
     中国储能网讯:拥堵的交通、恶劣的空气质量、日益增强的环境友好意识,让“绿色交通”成为全民共识。在这种共识下,以低耗能、小体积、方便出行著称的电动自行车迅速普及,而电动车的产业贡献和触礁利益格局的业态,让这个惠及万民的产品更受瞩目。随着行业领军企业对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积极推动和技术创新引领,这个行业也即将迎来第二个发展春天。
 
  这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产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阳光发展的市场洗礼,产业智慧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也愈发凸显。比德文,这个中国电动车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导者之一,在做大、做强两轮、三轮电动车的同时,用超前的眼光和产业智慧布局电动汽车,实现电动出行全产业链的覆盖,瞄准另一片蓝海,正逐步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比德文的创新产业智慧和探索路径,对整个行业发展有着启迪和借鉴作用。
 
  “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交通工具生产企业,实现社会、员工和企业的共赢”,走进比德文产业园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几个大字,这是比德文的企业愿景,更是每个比德文人的梦想。
 
  从2001年李国欣董事长创立山东比德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经过10余年的强劲发展,目前已成为规模庞大、管理科学、布局全面的集团公司,并具备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如今,比德文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动车产业园,并建设了天津、潍坊、无锡、台州四大生产基地。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比德文更加重视内部管理能力的建设,并根据自身发展规划,结合科学管理、规范化管理、创新化管理理念,采取了适合企业发展的“集团+SB U”管理模式,对各业务模块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不断积蓄着前行的力量。
 
  “我们的产品研发一定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来开展,除了保证优良的产品品质,我们还从国外高薪聘请顶级设计师,在产品工业设计的人性化和时尚化方面也进行精细化设计,用原创设计打破电动车行业原有的产品结构,为消费者带来了新的产品体验。”比德文总裁张博友介绍道。比德文对产品的研发尤为重视,不但注重产品的品质和骑行体验,更注重技术创新,让创新成为产品的灵魂。产品的创新也给比德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2013年6月末,在华西村举办的2013年新品发布会上,比德文电动车强势推出3款明星产品、6大产品系列,共计35款新车的超豪华阵容,现场总订单量就超过了100万辆。发布会的成功,不仅预示着比德文电动车2013年的销售额再次在行业内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意味着比德文凭借自主研发成功开辟了蓝海战略,进一步加强了其在电动自行车领域的优势。
 
  在电动两轮车和三轮车稳步发展的同时,张博友紧盯未来发展趋势,带领比德文人果断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是我们未来着力发展的方向。”
 
  “虽然我们进入电动汽车不是最早的,但起点却很高”,张博友介绍道。2012年12月方才上市的比德文电动汽车虽然不是市场上的第一辆电动汽车,却是在行业标准不健全的体制下,第一个以高标准打造的电动汽车,从技术到产品一致性等诸多亮点为行业带来了巨大进步。在生产制造方面,比德文集团斥巨资按照乘用车标准打造了四大工艺生产车间,产品由行业内最领先的D X数字化平台生产,可以满足欧盟E E C标准。下线的车辆进行100%质量检测、跑道路试……在张博友的眼里,只有把高品质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认可。
 
  目前,比德文打造的首款电动汽车产品雷丁D 50首战告捷,该产品以时尚的外观,优良的品质和出色的性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首批产品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目前我们的产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张博友说。
 
  据了解,比德文未来还将推出基于D X的平台的三厢车和SU V。在未来还将推出全新的D S平台,以及在该平台衍生的两厢、三厢和SU V等车型,并形成“两横三纵”的产品格局。
 
  从两轮到三轮,再到四轮,比德文的三大产品体系在独立发展的同时互为补充,对新领域的拓展在增加企业利润率增长点的同时,也为企业未来探寻出另一条发展出路。
 
  在企业未来馆,比德文规划的未来发展道路— 一个涵盖绿色动力交通工具全系列产品的生态体系清晰可见,这是比德文的布局绿色交通的产业智慧,更是在为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探寻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的出路。
分享到:

关键字:构建 绿色 交通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