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一代石油工人楷模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酒泉市玉门赤金堡,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
如今铁人虽已离开,铁人精神却从未消失。老一代建设者曾以“铁人”为榜样,把酒泉建设成了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核工业及航天工业基地;今天,在铁人的家乡甘肃酒泉,铁人精神正激励着人们奋力拼搏。
全新机遇,铁人精神再谱华章
2009年,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开工建设。风电行业业的建设为酒泉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铁人精神”在广袤的戈壁上再谱华章。
“我没事,先把问题解决了再说。”这是甘肃华电玉门风力发电公司副总经理董小泊常挂在嘴边的话。2009年10月,他率领华电人进入玉门黑崖子风电施工现场开始冬季施工,“当时风把雪吹起来,把沙石吹起来,打在脸上又疼又冰,人站在风雪中都要有一定的倾斜度,不然就被吹倒了。”董小泊说。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董小泊经常用铁人当年的话来激励自己和员工。他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指挥施工,仅用40天时间,就完成了40台风机基础的全部浇筑任务,完成装机10万千瓦,创造了行业奇迹。
2010年春,金塔县电力局抽调13名精兵强将在12米高的高压线杆上拆线,仅用两天就拆除了需7天才能完成的电力设施,保证了光伏发电场的施工时间。
“铁人精神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出来的,而是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形成的。”酒泉市委党校教师梁建忠感慨地说。
勤学实干,弘扬铁人精神
从“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到创造了“酒泉速度”、“酒泉奇迹”的新时期风电建设者,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培育出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内涵的“铁人精神”。
2010年4月,酒泉市全面启动开展“弘扬铁人精神年”活动,深入开展各项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在“弘扬铁人精神”的浪潮下,酒泉市上下都行动了起来。
铁人的家乡玉门市开展“忆铁人、学铁人、做铁人”主题活动,主攻风电主战场,确保了风电行业年度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
瓜州以“风电建设攻坚年”为活动载体,以“风电建设攻坚突击队”为主力军,抓时间、抢进度,全力推动了风电装机任务的顺利完成;
金塔县组织开展了“五个争当”实践活动,把“弘扬铁人精神”的主阵地搬到了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
敦煌市开展“百名干部赴一线”活动,抽调党员、后备干部、业务骨干230名深入拆迁、信访、重点工程建设一线,走访群众5600人次,化解基层矛盾140多个,促进了重点工作顺利进行。
现在,“铁人精神”已成为酒泉市各级部门一项常态化的学习实践活动。
铁人精神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铁人,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更是一个个迎难而上的群体。
在风电场建设中,中节能公司创下了一天浇筑5个风机基础工程的纪录,创造了4个半月建成20万千瓦风电场的纪录;金风科技公司自首台风机下线,到生产风机200台,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创下了公司前所未有的生产纪录;华锐科技公司从开工建设到投产只用了110天,50天时间生产1.5兆瓦风机300台,创下了日产风机10台、日销售收入1亿元的酒泉速度;站在戈壁滩上举目四望,一排排屹立的白色巨塔叶片飞转,气势壮观。
今日,为了酒泉风电基地和风电行业的建设,五湖四海的建设者纷至沓来,他们“宁脱一层皮,不误一天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的“铁人”精神,为风电基地的建设和风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