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冰川研究项目后勤保障人员刘发中的帐篷就驻扎在珠峰脚下,比起缺氧带来的困扰,他一直以来的心病就是没有电用。“做饭用燃气炉也还能将就,可是取暖就只能靠多盖好几层被子,自备的发电机只能保障照明,长途跋涉而来的科研人员经常因为受冻引发严重高原疾病,撤回去的不在少数。”听说这里要通电了,刘发中很兴奋,他告诉记者,自己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生活问题,而是让科研人员在珠峰脚下用上电脑和互联网,“现代科技迅速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是信息沟通的便捷,有了电,这里的科研数据就插上了翅膀,可以飞向世界各地。”
就在刘发中的帐篷外,国家电网西藏日喀则供电公司的施工人员刚刚完成了三基电杆上横担的安装工作。不到半个小时的杆上作业,已经让这些小伙子们唇色酱紫,胸闷气短。这还是经过近一年的适应后,减轻了许多的高原反应。电杆旁,液化气炉20分钟才烧开一高压锅的水,可由于气压不到平原的三分之二,冒着气泡的水也只有80度,他们手中的方便面还没泡开就已经进了肚子。
施工人员的驻地在几十公里外,在青藏高原上不算很远的距离,可是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就那么几个小时,突如其来来的大风经常无情地吹灭他们的工作热情,所以抓紧每一分钟工作时间的代价就是迅速填充肚子。
这样的工作状态从2012年5月开始。国家电网西藏日喀则供电公司开始了农网升级改造工程,通往珠峰脚下的线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今年6月份,总投资5.7亿元的这项工程,将覆盖萨迦、昂仁、定结、定日4个县。总面积66500多平方公里内,超过16万人口将用上国家电网更加优质稳定的电能。
这几个县之前多为小水电和光伏发电,难以保障居民正常生活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然而要改变这个现状,青藏高原的地域广袤和人口居住分散是除高海拔外的最大屏障。就在最高海拔电杆立起的这天下午,距离珠峰大本营30多公里的巴松村,8名国家电网西藏日喀则供电公司的施工人员正喊着号子抬起一根电杆,挪向2.5公里外散居于山坡上的3户人家。日喀则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边巴顿珠告诉记者,为了这几户能通上电,需要30几根电杆,光运输就得五六天,加上组立电杆和架线,10几天才能完成。这种情况在日喀则地区很普遍,然而高原上适合施工的时间就那么几个月,“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这句话在这里绝不是句口号。
这句话以及所代表的工作态度,来自于青藏联网工程。这次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基础也来自于青藏联网工程。国家电网西藏日喀则供电公司的副总经理扎西达瓦曾经是青藏联网工程第7标段的总工程师,说起这个基础他很自豪:“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线路从藏中电网延伸出来,2012年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顺利投运,将充足的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包括日喀则电网在内的藏中电网,才使得为广大农牧区提供更优质稳定的电能成为可能。”
6月份,国家电网西藏日喀则供电公司这期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将要完成,四个县的藏族同胞将和珠峰一起感受到更加优质稳定的电能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