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新能源车销售遇冷 混动车纳入广东发展规划

作者:刘勇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13-04-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未来三年的补贴政策尚未落地之时,广东省的新能源汽车规划先行发布。日前,《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明确将混合动力车型划入了新能源汽车的行列。
 
  “广东省的这一规划,对于推动混合动力车型的发展以及新能源市场环境的尽快形成,带来了重大利好。”广东省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严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之所以把普通混合动力车型纳入新能源范围,这与广州此前新能源车销售遇冷有着必然的联系。”
 
  据了解,在广州对机动车限购政策推行之后,向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一定的指标,然而大多数新能源车上牌指标无人问津。因此,《规划》旨在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私人消费。
 
  此次广东省虽然将混合动力纳入了新能源汽车的范围,但是该政策被指支持力度不够。广州的一位广汽丰田(微博)经销商坦言:“虽然这一代凯美瑞混合动力定价更加实惠,目前还让利2万元,但是不少消费者依然认为价格过高,《规划》中并未针对此类车型进行补贴,未来能否真正刺激消费,尚待观察。”
 
  广东发布新规划
 
  相对于不少省市的新能源鼓励政策,广东发布的这份《规划》扩大了新能源汽车的涵盖范围。《规划》指出,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常规混合动力汽车等)和液化天然气(LNG)汽车等。这意味着广汽丰田凯美瑞等混合动力汽车也将享受政策支持。
 
  对此,严斐认为,“这将推动广东混合动力车型的发展,对于混合动力车的生产企业是一个利好消息。”
 
  另据了解,目前广汽丰田凯美瑞换代工程已经列入2013~2020年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中。根据广东省的规划,广汽丰田凯美瑞换代工程总投资达7.6亿元,计划在现有的厂房及公用设施的基础上,对各车间进行适应性改造,购置必要的生产设备及工装磨具。改造完成后将形成年产量19.2万辆的生产能力,其中汽油车为16.2万辆,混合动力车为3万辆。
  为了推行包括混合动力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广东省还计划出台配套鼓励措施。《规划》指出,广东省将支持开设新能源汽车办证 “绿色通道”,优先办理新能源汽车的注册登记、年检等业务。
 
  同时,未来还将研究纯电动汽车路桥通行费、停车费等费用减免措施,研究探索在城市公共停车场、市政道路停车场和部分繁华商业区划出一定比例或开设专用停车位,优先用于停放电动汽车,并出台优先停车的具体办法。
 
  新能源车销售遇冷
 
  “广州市新能源车遭冷遇的现状是一个助推器。”严斐表示,广东的新能源政策将常规混合动力车型纳入政策扶植范围之内,这或将推动广东省2015年累计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目标的实现。
 
  根据 《广州市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在广东限行一年内,将提供新能源车1.2万个指标。然而,过去一年中,这1.2万个指标并未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广州市摇号的第一个月,960个个人新能源汽车指标只有170人申请并中签,130个单位指标仅16个申请并中签。今年2月这一现状依然没有改观,当月共配置出个人新能源指标158个,配置率仅为16.4%,802个指标落空。
 
  “从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新能源车并不受消费者欢迎,其重要原因还是价格过高。”严斐认为,“而目前混合动车的销售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广州市广汽丰田的一位销售人员表示:“目前前来咨询混合动力凯美瑞的人并不少,但是真正出手的少之又少,这款车我们店的单月销量仅为个位数。”
 
  此前广汽丰田副总经理李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混动凯美瑞从5月底上市截至去年11月,销量已经突破1000辆。”从去年6月到11月,凯美瑞2.5L车型的销量为34352辆,混合动力凯美瑞只占此排量车型销量的2.9%。
 
  因此上述销售人员表示:“在办理相关证件、手续方面给予优先政策其实只是加分项,消费者非常实际,他们更加在意的是补贴多少。”
 
  根据我国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前我国已经按“节能车”给予混合动力汽车3000元的政府补贴。有消息称,未来在私人能源补贴政策的补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混合动力或将获得更高的补贴额度。
 
  然而,从目前混合动力凯美瑞终端优惠2万元依然少有问津的市场现状来看,消费者购买混合动力车型或许也同样需要政府更多的财政支持。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销售 纳入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