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疯子”王传福

作者: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0-12-21 浏览:

当路透社猜测巴菲特的中国行是为了抛弃比亚迪股票时,巴菲特用豪言打破了人们的猜忌: “我活着就会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看看这家公司取得的成绩,历史上没有人取得过。”不过他也承认,他将宝押在比亚迪身上,更大的理由不是因为比亚迪的产品,而是王传福的“个人魅力”。王传福的名字,就这样与巴菲特变得密不可分。

“疯子”王传福

2009 年的胡润百富榜,王传福名列榜首;2010 年3 月,王传福以44 亿美元资产,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大陆第三。虽然在10 月发布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王传福的个人净值有所缩水,但并未对他和他的比亚迪有过多影响,这个“狂人”式的总裁还是会继续“疯”下去,继续他的“贪吃蛇”游戏。

“技术狂人”占领电池市场王传福最初的梦想不过是养家糊口。

出身贫寒的王传福,父母相继去世的时候,他才刚上初中。八个兄弟姐妹的生活坠入困境,王传福坚信“知识改变命运”,靠着兄弟的辍学养家,他考上了大学。

也因为贫穷,他更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大学毕业后,他又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研究生,并且毕业之后留校工作。

他的研究方向一直是电池。1993 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深圳成立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因为与他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年仅27 岁的王传福被破格任命为总经理,他的“电池之路”,也就此展开。当时,他被人称为“技术狂人”。

但是,1995 年,正当第一波“下海”热退潮时,王传福却选择了辞去稳定体面的工作,自己创业。所有的人都以为他疯了。

而他的眼光出离准确——对电池技术烂熟于心的他,将目光锁定在人们狂热追捧的“大哥大”上。当时,一部“大哥大”需要两三万元,成了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人们对它的痴迷不可抗拒。不过,打一阵电话就没了电的烦恼,让所有机主都十分沮丧。当时市场上,都是来自日本的进口电池,价格很贵,还要付进口税,交货周期也很长。能不能自己来做“大哥大”充电电池?王传福没有考虑多久,便决定:做!

于是,王传福与表哥吕向阳创建了专门生产电池的“比亚迪”。从一间2000 平米的厂房开始,带着20 多名员工开始生产可充电电池。

对于这个“技术狂人”来说,“世界上所有的专利都会被攻破”,“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

国内许多企业都盲目花高价钱向国外买所谓的先进技术、新生产线,王传福却不。他从头到尾都坚持自主开发研制产品。心中无限豪气的王传福,自企业创立之时,便订立了目标:与索尼和三洋的电池一争高低!

1995 年下半年,王传福试着将比亚迪的产品送给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比亚迪产品优秀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引起了大霸浓厚的兴趣。当年底,大霸毫不犹豫将三洋的订单转给了王传福。王传福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战胜”了三洋。

1997 年,比亚迪已经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 亿元的中型企业。连续3 年了,比亚迪每年都能达到100%的增长率。同年,金融风暴席卷整个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40%,日本厂商均面临崩溃,而王传福的成本优势在金融风暴中凸显得淋漓尽致。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令人激动的大额采购订单。

2000 年左右,比亚迪已经通过成本优势,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并开始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索爱和三星等公司设计和生产手机及配件。

2002 年,比亚迪已经成为三大可充电(锂、镍和镍镉电池)技术生产领域中的全球四大制造商之一,在中国则是首屈一指。而且王传福曾强调,与索尼和三洋不同,比亚迪从未面对过召回电池的情况。

王传福的迅速崛起,让富士康的郭台铭也大为光火。比亚迪与富士康别无二致的手机代工产业链,成了郭台铭最难缠的敌人。

疯狂变身“汽车人”

随着第一桶金倾倒进自己的口袋,王传福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惊人举动:进军汽车业。因为,比亚迪的电池制造已经接近“天花板”,需要拓展业务;而国内私家车市场每年有60% 的高速增长,让人不能不动心。

当他买下秦川汽车77% 的股权时,觉得他“疯了”

的股东都准备赶紧“撤离”,纷纷抛售了比亚迪的股份,一时间,比亚迪的股价下跌近半。

王传福却坚持宣布:“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2015 年,比亚迪汽车要成为全国第一;2025 年,成为世界第一”。

这是痴人说梦吗?

王传福用行动在努力实现他的诺言。对汽车生产一无所知的他,又开始了苦学。“汽车,不就是一堆钢铁吗?”。他带领一群年轻的工程师,延续比亚迪电池的“人工加半自动”的方式,靠自主创新研发,使比亚迪的汽车生产线在国产汽车界站住了脚。但他并不满足于普通的汽车制造,他将比亚迪的方向定为电动汽车。“我们可以造块大点的电池装到车上去”。

2004 年1 月,深圳市有200 辆比亚迪制造的锂离子纯电动汽车投入出租运营,成为全国第一家电动车示范区,真正实现尾气零排放。这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可行驶350 公里,成本价在10 万元到12 万元之间,零售价在14 万元左右。在做完必要的改进后,将全面进入北京市场,并且在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陆续上市。

深圳这个城市,被人称为“山寨之都”。手机、电脑等产品,只要市场前景被人看好,准会最短时间内在深圳先出现仿制品。同是“深圳人”的比亚迪也不例外。

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故意,比亚迪的第一款车型叫做F3,便是“克隆”了丰田卡罗拉。彼时,很多F3 的车主,都将车尾部的标志取下,换上丰田的标志,很难被人认出。刚开始,比亚迪还小心翼翼辩解,想与相似的进口车型划清界限。后来发现,一旦被称为“中国版大霸王”等,他们在做产品推广时反倒省事多了。于是,他们干脆自己给自己贴起了一个某某车型“中国版”的标签。对于“山寨”的指责,王传福则称之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大量使用非专利的技术,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

2006 年10 月,比亚迪F3 成为中国最畅销的轿车,销量一度超过了大众捷达和丰田卡罗拉等著名品牌。

2009 年,比亚迪汽车全年总销量高达448397 辆,在比亚迪2009 年整体高达395 亿元的销售收入中,汽车业务上升到53% 的比例。

让人质疑重重的“汽车人”用实际行动和数据证明了这是一场华丽的转身。

“迷住”巴菲特

与“股神”巴菲特关系“铁”到非同一般,这也是常人不可想象的,而王传福这个“疯子”又一次做到了。

2008 年初,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向巴菲特极力推荐王传福,芒格认为王传福“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他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于是,巴菲特委托大卫•索科尔专程飞往中国实地考察比亚迪。除了考察到信息,索科尔带回来的依旧是对王传福的称赞,他告诉巴菲特:“这家伙很有魅力,你一定要见见他。”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向来是保守传统的,基本都是长远投资,但是,经过思考之后,他决定投资比亚迪。

然而,让巴菲特感到意外的是,他第一次提出入股20% 竟然以失败告终,为此,他曾抱怨王传福:“中国人很伟大,现在竟然有中国公司拒绝让我入股。”

巴菲特和王传福最终还是互相取得了信任,2008年9 月26 日,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一团糟时,巴菲特宣布投资2.3 亿美元持有比亚迪10% 的股权。

当然,靠着“山寨”手法和王传福胸中的汽车伟业,是无法打动巴菲特的。吸引巴菲特的,是基于新能源技术和中国制造优势基础上的一个庞大的新能源产业蓝图。

比亚迪最擅长的当然是电池。造一块大电池装到汽车上,是王传福描绘的新能源汽车蓝图。别看这简单得可用一句话概括,却用上了比亚迪的所有产业基础:汽车是载体,电池解决储能问题,做电子配件的基础油可以进一步帮助解决动力传输和充电设备的问题。再进一步,以电池的储能技术和电动车充电站的充放电技术为基础,比亚迪又开始了在家庭能源系统和蓄能电站等新能源服务领域全面拓展。这也正是今天比亚迪多次提及的IT、汽车和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渊源所在。

巴菲特承认:入股比亚迪的原因不光是他看好比亚迪的产品,更多的是因为王传福的个人魅力、冒险精神。他坦言:“王传福才是真正的明星”,“盖茨没有王传福聪明”。而王传福也在不断加固二人的“铁”感情。

前不久巴菲特访华,王传福包机往返接送巴菲特一行,预计耗资数百万人民币。巴菲特在比亚迪的投资已经为自己带来不菲的收益,而王传福也借着巴菲特的金字招牌,一路看涨比亚迪股价,财富倍增。

现在,王传福又开始了一场“贪食蛇”的冒险游戏:

多路出击,进军包括新能源服务、LED 电灯等多个领域。

“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攀登一座山一样,而找山寻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笃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冒险精神给比亚迪的初期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样,比亚迪要成为汽车大王,同样需要冒险精神,更需要一支敢于冒险的企业团队。”

看来,这个疯狂的人,不会停止他的冒险之路。

>> 资料链接:

王传福:

王传福,安徽省巢湖市无为人。1966 年2月15 日出生,1987 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 年毕业后留院工作,1995 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 年进入汽车行业,现为比亚迪股份[42.60 1.43%]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比亚迪电子[3.93 -2.72%](国际)有限公司主席。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创立于1995 年,2002 年7 月31 日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是一家拥有IT 和汽车两大产业群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目前,比亚迪在全国范围内,已在广东、北京、陕西、上海等地共建有九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700 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台湾、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员工总数已超过15 万人。


 

分享到:

关键字:王传福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