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最近,稍有动作就在汽车行业掀起一波关注潮的特斯拉又“火”了。此次,这家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头羊,被曝将建一条试点生产线,自己生产动力电池。尽管目前其工厂是完全独立自建还是采用合作模式尚不可知,但自研芯片后又瞄准动力电池的特斯拉,还是给行业带来不小的震动。
■加强对核心零部件的掌控
据外媒报道,特斯拉正在美国弗里蒙特建设一条试点生产线,用自己设计的设备生产动力电池,从而迈出自产动力电池的关键一步。在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池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看来,特斯拉自建动力电池工厂在某种程度上是必然,而且早有端倪。在动力电池方面,特斯拉有自己的不懈追求——降低成本、延长循环寿命并增加车辆续驶里程。不过,在与其动力电池供应商日本松下的合作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并不顺利。
“特斯拉一直希望降低动力电池成本,但在与松下的合作中却屡屡被告知这个目标无法实现,双方磕磕绊绊地走到了今天。同时,其他动力电池厂商也未能向特斯拉提供符合其预期的降本方案。这恐怕是特斯拉自己研发试生产动力电池的一大原因。它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动力电池、探寻降低产品成本的可能性。”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认为,自建试点生产线有助于特斯拉真正了解动力电池,在这一核心零部件的供应上不再受制于人。
事实上,在动力电池领域,很多车企都有自己的布局。前不久,丰田与松下宣布,双方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用于电动汽车方形电池的开发和生产。通用汽车也将与韩国企业LG化学投资23亿美元,在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建造一座动力电池工厂,为这家车企未来几年销售的电动汽车配套,包括预计在2022年推出的全新纯电动皮卡悍马。
此外,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的各主要车企基本都有自己的动力电池PACK工厂,包括宝马、蔚来等,它们虽然都采购电芯,但动力电池包都是自己生产。这一方面可以保障其整车产品的设计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对动力电池供应商的依赖,增强自身竞争力。蔚来汽车实施了中国电动汽车的首次召回,原因就出在动力电池包的电路设计上。虽然车企自己设计生产动力电池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责任,但也提高了灵活性,使其可以无障碍地为车主提供产品升级服务,打造独特的服务能力,这一点如果完全依赖动力电池供应商就很难做到。
■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较低
在特斯拉2019年股东大会上,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强调,特斯拉车型的推出受到了动力电池生产规模的限制。曾担任特斯拉首席技术官的JB Straubel也说过:“我们需要大规模的动力电池生产解决方案。”由于动力电池产能受限,特斯拉车型的需求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满足,自建工厂自然进入了议事日程。不过,业界一致认为,特斯拉不会大规模自产动力电池。
事实上,为了满足产能,特斯拉一直在不断寻找新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包括寻求与LG化学、宁德时代等的合作。“松下方面认为,提高动力电池产能存在很大的风险,一直未能扩大与特斯拉的合作,这使得后者不得不诉诸其他途径、增加对动力电池的掌握能力。”刘彦龙表示,寻求新的合作方、自建电池工厂都是特斯拉在试图掌控动力电池供应的手段,降低单一供应商的风险,增加配套选项有助于其提高核心零部件管控能力。
“特斯拉自建动力电池生产线,只会是试制、而不太可能大规模生产。”在墨柯看来,特斯拉自建动力电池工厂只为试制,用于推进技术研发,“动力电池生产是一项非常专业的业务,需要积累丰富的制造经验、掌握精湛的生产工艺,特斯拉很难做到大规模生产高质量动力电池。”墨柯认为,特斯拉缺乏大规模生产动力电池的能力,而且从专业的角度讲,该公司也没必要完全自己生产,尽管动力电池工厂的投资规模不及整车制造,但要想做精、做好并非易事。
刘彦龙表示,特斯拉可能会生产一部分动力电池,缓解紧张的产能供应,但更多还是试验性质的。“自建工厂只是补充动力电池供应的一种手段,特斯拉不会放弃与供应商合作。现在国际上领先的动力电池厂商多具有十年以上的生产经验,经历了从消费类电池到动力电池的跨越,才达到如今的水平。一个‘门外汉’贸然进入动力电池行业风险很大,短期内未必能做好。”他强调,动力电池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没有多年制造经验的积累很难生存发展。墨柯也表示,动力电池生产的门槛虽然不高,但做好很难,高品质电池的生产极具挑战,而且现在专业的供应商具有较强的实力,特斯拉没必要自己来做。当然,试制可以帮助特斯拉更深入地了解动力电池,从而加强对零部件供应链的管控,这也是有必要的。
■能否带来技术突破有待观察
在降低成本之外,提高能量密度、增加使用寿命是特斯拉对动力电池的另外两项诉求。去年,马斯克就表示,特斯拉Model 3动力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应为30万~50万英里。事实上,现有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很难做到这一点,或许这也成为特斯拉自建电池工厂的又一背后动因。鉴于特斯拉为电动汽车领域带来了诸多技术革新,业内外也很期待其能带动动力电池行业实现突破。
作为一家独领风骚的电动汽车生产商,特斯拉对动力电池技术和产品要求的不断提升,对行业的推动作用值得期待。正如在宝马的要求下,宁德时代成功从消费类电池生产商转型动力电池生产商一样。有需求才有进步,行业人士认为,特斯拉对动力电池技术的追求必将影响供应商,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行业发展还有待观察。
刘彦龙告诉记者,特斯拉能否为动力电池行业带来技术突破还很难说,他认为可能性不大。尽管特斯拉收购了掌握先进技术的动力电池创业公司,但产业化又是另一回事。“特斯拉的优势一直是动力电池系统的集成管理,包括热管理、电管理,寄望它为动力电池技术带来革命性突破恐怕不现实。”刘彦龙说。
墨柯也认为,作为一家领先的电动汽车生产商,特斯拉有必要参与核心零部件技术开发,增强对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但其不太可能通过试制动力电池实现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