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IEA)发布2019年版能源效率报告(Energy Efficiency 2019),指出2018年全球一次能源强度(衡量全球经济用能量的重要指标)仅改善了1.2%,明显低于2017年1.7%的改善速度,这是该比率连续第三年下降,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也远低于IEA在2018年能源效率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高效世界战略”(Efficiency World Strategy)的3%的平均改善率。
全球能源效率的改善速度放缓有三个因素:
1)供需和天气因素
在需求方面,中美等国高耗能产业增加了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推高了对所有一次能源燃料的需求。天气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美国,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推动了供暖和制冷的能源使用。在供应方面,经过三年的平稳增长或下降,煤炭发电量在2017年(3%)和2018年(2.5%)有所增加,而煤炭从一次能源转换为最终能源(电力)时,能量损失比较大。
2)结构性因素
长期的结构性因素也在能效改善放缓中发挥了作用。虽然技术和工艺越来越高效,交通方式的变化和人均建筑面积的增加,抑制了这些技术效率提高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并减缓全球能源强度的改善。例如,在交通运输方面,尽管车辆效率有所提高,但消费者更喜欢大容量的汽车。
3)政策和投资因素
在全球范围内,2018年强制性能源效率政策的覆盖面有所增加,但这些强制性政策力度增长不到0.5%,低于前5年历史平均水平,说明在确保强制性政策有效性方面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从投资的角度看,2018年全球建筑、交通和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投资为2400亿美元,比2017年高出约1.6%,但仍远低于充分发挥能效成本效益机会所需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