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际新闻 返回

WiTricity收购高通Halo EV无线充电技术平台“大一统”?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电动车 发布时间:2019-02-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两家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领域的头部企业合并,或许将会加速该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高工电动车获悉,近日,无线功率传输(WPT)企业WiTricity签署协议,收购高通公司的Halo技术,这将为WiTricity带来超过1,500项与无线充电相关的专利和专利申请。而通过此次交易,高通公司将成为WiTricity的股东之一。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WiTricity与高通旗下的Halo在无线充电领域此前是劲敌,和WiTricity一样,高通的无线充电系统Halo也是基于磁共振技术,该无线充电系统能让汽车在特制的充电垫上为汽车提供高效充电。

在汽车无线充电领域,WiTricity已经积累了超10年,这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初创公司,由麻省理工学院物理教授Marin Solja于2007年创办。

高工电动车获悉,WiTricity公司开发的DRIVE 11无线充电平台,通过充电垫内置磁共振线圈,能够将功率转换为强磁场,而在汽车下方安装了配对的谐振器线圈,从而将磁场转换用于充电的电力。

2011年,高通公司收购了Halo IPT的技术和其他资产,Halo IPT是电动道路车辆无线充电技术的领先供应商。随后,高通公司将其WPT技术打包成Halo品牌。

与WiTricity相同,高通在无线充电的核心必要技术上同样拥有大量的专利。这意味着汽车制造商在想要将现有的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到新车型时,要向高通或者WiTricity中的一方甚至两方支付使用费。

而此次合作,可能将会改变上述这种局面。

WiTricity称,此次收购将简化技术开发,使车企能够提供无缝,高效的EV充电体验。通过车库和公共停车位的无线充电接地垫,EV驱动器将能够免提充电。

WiTricity首席执行官Alex Gruzen表示,对于WiTricity来说,将高通Halo技术引入WiTricity产品组合,将简化无线充电的操作性并加速商业化。这对于汽车制造商,未来的电动汽车购买者以及最终部署自动驾驶汽车车队的公司来说都是令人兴奋的一天。

事实可能的确如Gruzen所说的那样,高通和WiTricity一直与全球标准组织合作,目前正在利用各公司的参考设计。此次收购将简化标准的批准,并有助于确保汽车制造商之间的互操作性。 EV驱动程序将能够使用任何标准兼容的充电接地垫为其车辆充电。

此次与高通合作之前,WiTricity已经签署了几项新的许可协议,包括德国的Mahle和中国的Anjie Wireless。今年早些时候,本田和WiTricity利用WiTricity的DRIVE 11无线充电系统,在拉斯维加斯的CES展示了他们的无线车对电网充电模式。 2018年,宝马还推出了全球首款配备无线充电功能的BMW 530e iPerformance轿车。

截至目前,WiTricity已经与丰田,Aptiv(前Delphi),Mahle,TDK,IHI,Shindengen,Daihen,BRUSA和Anjie Wireless宣布了技术许可协议。其全球投资者现在包括高通,丰田,英特尔投资,台达电子资本,富士康,海尔和斯伦贝谢。

WiTricity还与汽车制造商直接合作,推动无线充电系统的全球标准。标准计划包括SAE国际,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STILLE,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力研究院(CEPRI)。

在中国市场,WiTricity也已经开始悄然布局,去年底,其与国内汽车一级供应商安洁无线科技有限公司(Anjie Wireless)达成了知识产权授权协议。根据协议条款,安洁无线将获得WiTricity的专利磁共振技术以及相关设计,以研发高效电动汽车(EV)无线充电系统,并将此系统进行商业化,出售给中国市场的汽车制造商品牌。

对于无线充电的应用前景,相关数据预测,到2030年,将有超过1.2亿辆电动汽车上路,其中超过500亿美元用于充电基础设施。到2040年,仅中国就有2亿辆电动汽车上路;全球将达5.59亿辆。

与此同时,Gruzen此前表示,随着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的到来,未来也不需要有人来给汽车插上充电线。因为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轻松地停在充电垫上。

Gruzen说:“在我们看来,汽车无线充电就像是汽车上的传感器、激光雷达系统和机器学习功能一样,为电动汽车补充这一功能就像是凳子上的另一条腿般合理自然。”

分享到:

关键字:无线充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