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际新闻 返回

国电集团风电装机跃升世界第一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国电 发布时间:2016-11-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几年来,集团公司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一五五”战略,全面深化“双提升”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坚持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综合实力和清洁发展水平,有力推动了集团公司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荣获国家“创新型企业”称号;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 项、省部级科技奖66 项;专利数从403 项增加到2041项,其中发明专利404 项,分别是“十一五”末的5 倍和5.3 倍;新获批4 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级研发平台总数达8个。新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课题)30项;火电DCS 系统、单塔双循环湿法脱硫、等离子点火、烟气脱硝等科技项目产业化成果显著;国电泰州电厂、布连电厂被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授予“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电站”称号。

突破核心技术难点把握企业发展先机

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引领,积极谋划部署科技创新发展,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服务效能,在高效清洁火电、流域水电建设、新能源发展等前瞻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抢占电力科技战略制高点,在我国新一轮电力科技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国电泰州电厂建设的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于2015 年9 月建成投产。该项目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依托项目和国家能源局示范工程,在中电顾问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等单位的共同参与下,由集团公司牵头自主设计建设,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电项目;锅炉、汽轮机、发电机、控制系统、环保设备等全部国产;机组发电效率47.82%,发电煤耗256.8克/千瓦时,两项数据均为世界最好水平;机组环保水平最优,排放指标较常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低5%以上。

攻克了海上风电新型单桩基础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难点,首次提出了无过渡段单桩基础方案,大大缩短施工工期,消除了传统单桩因过渡段灌浆材料导致的安全风险;研制大型扶正导向架,开发沉桩垂直度实时监测与校正成套施工工艺技术,实现打桩过程中单桩的有效导向和纠偏,桩体垂直度误差小于2译,在龙源江苏海上风电场施工过程中创造了单桩沉桩误差0.19译的世界纪录,该项成果获得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岗山水电站特强震区高拱坝关键技术,系统研究拱坝抗震分析方法,提出并实施保证大坝安全的综合抗震措施和复杂地质条件下坝肩抗震加固技术。采用了全级配动态性能试验、拱坝抗震阻尼器、坝体微震监测等新技术,形成基于特强震区高拱坝设计、施工、智能化管理以及安全监测的全套抗震安全技术体系。建成的210m高大岗山双曲拱坝,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世界领先,拱坝抗震安全技术国际领先。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持续提高传统能源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开展新能源技术攻关,支撑引领产业发展。

清洁高效发电能力大幅提高。火电大容量、高参数机组比例不断提高,超临界机组比例、供热机组比例较“十一五”末分别上升15%和54%。燃煤机组每千瓦供电煤耗由326.3 克降至310.4克,“十二五”期间累计节约标煤1600余万吨;2015 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可比价)4.49 吨标煤,比2010 年下降18.8%。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比例上升约10%,清洁能源发电量上升约5%,风电装机跃升世界第一。所有火电机组均安装脱硫、脱硝设备,三分之一机组安装湿式除尘器,度电二氧化硫排放由2.61 克降至0.94 克,氮氧化物排放由3.45 克降至1.22 克,两项指标下降比率分别为64%和64.6%, 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超低排放机组从无到有,总容量达2126 万千瓦,在可比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常州1号、泰州2 号机组,入选国家能源局首批13 台超低排放改造示范工程。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科技环保产业提供新动力

“十二五”期间,科技环保产业积极应对市场严峻挑战,围绕集团公司主业发展,在环保、节能、新能源装备制造和信息化等板块,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或先进水平,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可比企业处于领先地位。

新技术开发与转化成绩斐然。先后开发双尺度低氮燃烧器、W 型火焰炉低氮燃烧、高频电源、汽轮机通流改造、能源梯级利用热电联产供热等多种节能技术并在系统内推广。等离子点火及稳燃技术、少油点火及稳燃技术装机容量4.5 亿千瓦,出口到韩国、俄罗斯等国家;汽轮机通流改造技术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电站自动化控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产品进入印尼、印度等国际市场。自主研发风轮直径97 米、115 米风电机组,并在低风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总装机台数近1500 台。风机变桨控制技术成功产业化,在近万台风机上得到应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应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湿法脱硫技术装机容量1.77 亿千瓦、海水脱硫技术装机容量2100 万千瓦、高效脱硝技术装机1000 万千瓦、低氮燃烧技术装机近2亿千瓦。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集团公司遵循科技工作规律,结合企业实际,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协同创新,注重人才培养,逐步建立适应集团发展、具有国电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了创新活力。

集团公司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与集团发展相适应的三级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规划为纲,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行科技项目指南制度,加强产学研方面的协调协作,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工作,有效提升了科技效能。集团公司拥有3 家科研院所,建成1个科技产业平台、8 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2个博士后流动站,所属国家级、省部级研发机构可比企业最多。

鼓励各级各类企业,围绕集团公司战略需求,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领先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协同创新,推进创新要素的协同,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与华北电力大学共同组建“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与中核集团、上海电气等国有企业进行研发、产业等深层次合作,与通用、西门子等国外著名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促进了资源共享。

集团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员工“首席师”制度,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提升了集团整体科技创新实力。集团公司拥有5 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2名人才进入省、市级人才计划。拥有博士227 名,比“十一五”末增加68%;高级以上职称人员6384名,比“十一五”末增加21%。

“十二五”以来,集团公司系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整合科技资源,持续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实施装备技术升级、促进节能减排,科技实力稳步提升,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科技对集团公司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分享到:

关键字:国电集团 风电 世界第一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