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呼唤低碳转型,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是中国发展的高碳特征也十分明显。”在昨天的专家主旨演讲阶段,国家气候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从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地图来看,中国东部已是温室气体排放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全球PM2.5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显然,中国的低碳转型非常紧迫。那么转型之路应该如何走呢?来自丹麦、德国的能源专家分享了本国的实践经验。
丹麦能源署署长贝墨通先生表示,尽管丹麦只是一个小国,但在低碳发展方面却有着丰富的经验。在过去40年中,丹麦大力提升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目前风电在丹麦电能的比例已经达到39%,据预测2020年有望达到50%,而丹麦的目标是在2050年完全摆脱化石能源,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100%利用。
贝墨通介绍说,丹麦的能源转型走过了低碳化和去碳化两个阶段,如通过分布式能源大大降低小区供暖体系的二氧化碳排放,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让可再生能源在千家万户普及。90年代末,丹麦建立了一个电力市场,推动了风能和太阳能的市场竞争力,并与德国电网实现联网,向后者输送丹麦风电。他还指出因为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较大,因此保障能源的长期稳定至关重要,这也是最近几年丹麦的着力点之一。
与丹麦相比,德国作为工业大国、电力消费大国,其转型更具现实参考意义。德国经济能源部副部长H.E.Rainer Baake先生介绍说,德国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在接下来的35年从化石燃料和核能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到2050年基本完全使用可再生资源并且实现经济的脱碳化,以及二氧化碳80%的减排。
他强调了市场竞争与技术突破的重要意义,“在2005年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哪些技术在德国会奏效,哪些技术不会奏效,因此我们把所有的技术都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给它们同样的电价补贴,然后让这些技术一起去进行竞争”,有些技术失败了,如地热,但风能和光电胜出了。仅用了15年时间,德国就学会了利用新的大规模光电站和风电站去进行大量发电,并将成本降到很低。现在技术和成本都不再是问题,德国的问题是如何改造现有电力系统使得可再生能源比重进一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