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际新闻 返回

韩国三星加入车载系统争夺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5-09-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近日举办的2015 IFA(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上,三星出人意料地推出了一款名为Car Mode  for Galaxy的车载系统,由此正式加入与苹果CarPlay 及谷歌Android Auto的竞争之中。

■采用MirrorLink连接

与苹果 CarPlay、谷歌 Android Auto的功能相似,三星Car Mode for Galaxy也是一款通过将手机与汽车连接应用的车载系统。它通过MirrorLink (由一些国际知名手机厂商和汽车制造商联合发起建立的一套“车联网”标准,旨在规范智能手机和车载系统的有效连接,并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把APP和服务展示在汽车内置屏上,可以实现打电话、导航、读信息、听音乐等多种功能,用户还能通过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机操控系统并读取汽车的信息。不过,三星的这款车载系统只适用于 GALAXY S6 Edge+和Galaxy Note5这些最新上市的高端机型。

有外媒指出,三星的“Car Mode”将因为采用MirrorLink连接而功能更加强大。谷歌的Android Auto系统需要获得通向车内传感器的入口,因为它是通过无数个低级别的传感器收集诸如车轮速度、音乐控制等信息。但问题是,汽车制造商不会授予任何人完整的传感器入口,因此车辆要使用Android Au-to,首先要保证车企与谷歌达成合作。而三星的车载系统所采用的MirrorLink 则是通过手机与汽车之间的无线连接进行工作,手机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通过MirrorLink映射到车内,而操控方向盘或仪表盘按钮甚至是触摸显示屏都可以实现对APP的控制。对于那些不能兼容的车辆,三星表示其车载系统还有另外的方式,可以不使用MirrorLink。

目前,三星已经与大众汽车合作,将推出一款名为“Car-Net E-Remote”的专用APP,它比标准的APP有权使用更多车内传感器,因此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比如远程开/关门,使用车辆的GPS告诉车主停车的位置,如果是电动汽车,还可以告知在哪里充电。

■为增强智能手机竞争力?

对于三星推出 Car Mode  for Galaxy的举动,有评论称,车载系统之争其实是高端手机市场份额之争。

在高端手机市场,苹果和三星可谓高手对决,此消彼长。三星近期推出旗舰产品——大双曲屏手机S6 edge+和Galaxy Note5,苹果也推出最新产品i-Phone 6s 及 iPhone 6s Plus,而 i-Phone 6s Plus的最大竞争对手正是三星的这两款高端产品。

苹果无疑在车载系统方面先行一步,在去年的日内瓦车展上,该公司就推出了CarPlay车载系统。由于起步早,目前苹果已经与宝马、福特、通用、大众、本田、现代等多家知名车企达成合作,双方计划推出搭载CarPlay系统的车型。在车联网概念渐渐深入人心的当下,CarPlay的接受度反过来也将或多或少影响iPhone手机的销量。

谷歌也在去年发布Android Auto 车载系统,目前得到了现代、大众、奥迪、福特等汽车厂商的支持,与苹果CarPlay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此次三星推出Car Mode,无疑宣告加入了这场混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三星采用的是安卓系统,三星的Galaxy Note5是首批可以升级为Android 6.0的机型,而谷歌正试图通过安卓6.0与苹果iOS 9一决高下,三星手机无疑是这个任务极好的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星的Car Mode与Android Auto算是内部竞争,而与苹果的CarPlay则是根本性竞争。

■鸡肋还是新布局?

三星作为手机厂商,推出车载系统,是鸡肋还是新的发展布局?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先追溯下三星此前的行动。

事实上,三星正是全球车载连接联盟 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 (CCC)组织的成员之一,该联盟的目标是建立一套汽车和手机融合的通用标准,以共同推动全球车载连接创新。CCC由诺基亚、三星、LG等智能手机制造商联合戴姆勒、通用、本田、现代、丰田和大众等知名汽车制造商共同成立,并推出MirrorLink车联网标准。而此次三星“Car Mode”车载系统所采用的正是MirrorLink互联方案。

有专业分析指出,如果这些车厂和手机厂商愿意投入更大精力驱动Mir-rorLink市场,其潜力或许不容小觑,尤其是手机厂商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而三星此次推出运用MirrorLink 的车载系统,或许正是对这一思路的深入推进。它究竟有没有在车载领域大干一场的野心和决心,还得走着瞧。

分享到:

关键字:韩国三星 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