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际新闻 返回

特斯拉遭遇中国劫:马斯克被指对市场太没有耐心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新金融观察 发布时间:2015-03-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4年对特斯拉[微博]来讲可谓喜忧参半。受政策及外形等因素影响,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备受追捧,但充电难及“里程悲”等问题却成为其发力中国市场的拦路虎。

进入2015年,特斯拉的风波似乎愈演愈烈,从高层离职到突然裁员,这个风头正劲的企业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是狂人的独断取胜,还是中国化的市场卫冕,特斯拉的“中国保卫战”正在打响。

新金融记者 刘杰

高层频繁更迭

高层的更迭似乎已经成为特斯拉的一种“传统”,无论是宾利原中国区总经理郑顺景入职一年即离开,还是去年12月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负责人吴碧瑄的突然离职,仿佛都是眼前的事情。

自2014年三季度以来,特斯拉的人事变动似乎更加频繁,同年9月,高德原CMO金俊加入特斯拉。随后,2014年年初才加入特斯拉的中国区公关总监杨淑婷离职,金俊便接手了特斯拉的媒体公关工作。

然而,今年2月11日,金俊入职不足半年便离职,成为3个月内第二位中国区高管。

在外界看来,频繁的高层更迭不利于企业的稳定。但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金俊离职后,更有利于特斯拉定位的明晰。

金俊进入特斯拉之后,为企业带来一大批忠实的粉丝。金俊曾在论坛上表示特斯拉不应是“高富帅”的专属,特斯拉旨在把高端技术推向大众市场,让更多人体验科技的魅力。

但这一观点却与现任中国区总经理朱晓彤略有出入,朱晓彤在媒体见面会上重新明确了特斯拉的品牌定位——Model S定位于豪华高端电动四门轿跑车,这被不少媒体解读为“重新定位特斯拉”。

人事变动正如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特斯拉头上。

突如其来的裁员

高层的更迭在特斯拉的“中国劫”当中,看起来只是序幕,春节前夕酝酿的一场裁员风暴恰好将这场风波推向高潮。

根据确切的消息,特斯拉将要裁员30%,近200人将要离职,其中不乏比较重要的中层领导。

“这场裁员春节前就已经开始。现在除了技术支持和负责充电网络项目等少数部门还没有听见风声外,销售、市场、公关、行政几大部门都在裁员。各部门裁员比例不等,像销售这样人员比较多的部门要裁员50%。”一名特斯拉内部人员称。

据一名特斯拉中国高层介绍,裁员是美国总部直接下达的决定,原因很简单,销量未达预期,所以销售也是裁员人数最多的部门。

根据中国进口汽车信息联系会的数据显示,特斯拉去年在中国的进口量不超过5000辆,尚不及销售指标的一半。然而更加残酷的现实是,去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实际上牌量仅为2499辆。

这一数据距离马斯克年销售10000辆的目标相去甚远,于是这场独断的裁员风暴也就显得更加合理了。

中国化前景微妙

马斯克一直以“狂人”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突如其来的裁员在中国也不是先例。早在7年前,特斯拉美国公司就曾大规模解雇员工,26名员工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被解雇。

一位曾经在特斯拉任职的高层领导就曾表示马斯克太强势了,他不会有任何妥协,对中国市场太没有耐心了,管理人员必须要达成他的预期和标准,否则就走人。特斯拉美国总部简单粗暴的问责制,也使得这家来自美国的创新企业在中国严重水土不服。

作为特斯拉中国新任掌门人,朱晓彤上任伊始就为特斯拉中国定下了“中国特色”的基调。

为了重振中国市场,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朱晓彤在首次记者见面会上表示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产品中国化”,朱晓彤说,“针对很多车主和市场的反馈,我们为中国市场特别定制打造了后排的行政座椅,在内饰上增加了中国消费者专属的豪华功能,配备中文导航服务等。再过不久,这批新车就会交付给中国市场。”

为了拉升中国市场的销量,如何解决中国准车主“里程悲”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特斯拉在中国20多个城市拥有52座超级充电站,在全国70多个城市建成超过800个目的地充电桩,成为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拥有充电设施最多的国家。

然而,这些充电桩的分布依然不能满足中国车主的出行需要。根据特斯拉的计划,2015年,其全球充电桩的数量将翻一番,以满足车主的出行需求,而中国市场则是其发力充电桩建设的重要“领地”。

为了收复“失地”,特斯拉推出了免费为车主安装充电桩的服务,使得中国成为首个享受此项服务的国家。这一举措也赢得了不少中国车迷的青睐。

从特斯拉的种种行动上看,中国依然是其倍加看重的市场。朱晓彤也颇具信心地表示特斯拉今年将会发力中国市场,在中国推广出一条适合特斯拉发展的、带有中国元素、满足中国诉求、体现中国特色的道路。

马斯克的狂人本色将在这场“市场攻坚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固执专断占据上风还是中国特色市场力挽狂澜,一切还要交由市场来看。

分享到:

关键字:特斯拉 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