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沿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城市大道漫步,两个小时就可以从这座城市的最南端走到最北端。哥本哈根面积不大,被两条河夹在中间。
一路走过,马路上有各式的小排量汽车和公交车,而那些骑着自行车的丹麦人让你感觉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真是“低碳”,你不由感慨。
Nielsen是在哥本哈根市居住了30多年的丹麦人。他是丹麦“绿色国度”组织的高级推广总监。该组织由丹麦政府、丹麦工业联合会和丹麦能源协会等共同设立,旨在推广丹麦的经验。
Nielsen表示“很自豪生活在童话王国里”——他所说的童话王国,不仅指丹麦是诞生了安徒生童话的国度,而且指丹麦在绿色能源方面创造了奇迹。
丹麦2050计划:100%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交通
对哥本哈根来说,清洁能源是其近几十年发展的根基,而这座城市一直引领全球减排的潮流:从1995年至今,哥本哈根碳排放量已减少40%。在减排过程中,新的发展目标及立法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丹麦能源公司可再生能源技术部总监称,2009年哥本哈根市公布了《哥本哈根2025年气候规划》,提出分两步建成“碳中和”城市:一是到2015年使该市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20%,这一目标目前已提前实现;二是到2025年实现零排放。
“丹麦的海上风电属于世界一流水平,这令哥本哈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首都。”Holm表示。
实际上,在上世纪70年代前,丹麦93%的能源消费依赖进口。但70年代出现的两次全球性石油危机让该国意识到能源自给自足的重要性,从而努力改变依赖传统能源的模式,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从“依赖型”向“自立型”转变。
1980年后,丹麦先后出现了两次能源革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其国家战略,适合其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也出台了。此后,丹麦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零碳”经济发展,例如依靠财政补贴和价格来激励企业,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对“绿色”用电和近海风电项目给予定价优惠,对生物质能发电给予财政补贴。
在制定了一系列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后,丹麦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推动政策实施。
在1993年通过环境税收改革的决议后,丹麦逐渐形成了以能源税为核心,涵盖水、垃圾、废水和塑料袋等方面的16种税收的环境税体制,具体包括从2008年起提高二氧化碳税,从2010年起实施新的氮氧化物税标准。同时,丹麦政府给予节能环保产业税收减免优惠。
一系列举措收效明显。从1980年至今,丹麦经济累计增长了78%,能源消耗总量增长却几乎是“零”,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还降低了13%。丹麦的经验证明:提高GDP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并不意味着要消耗更多能源。
现在,丹麦又雄心勃勃地提出新的发展计划——到205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要实现这一目标,一要做到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量;二要高效利用能源,并更多地利用生物质能和风能。”Holm表示。
公私合营模式打造“零碳”世界
长期以来,公共部门、私营单位及其他社会各界之间的有效合作,是丹麦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发展绿色大型项目时,丹麦在商业活动中实施自上而下的政策并形成自下而上的解决方案,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投资人和公共组织在绿色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高效实现目标。
在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森讷堡的“零碳项目”。
2007年,由丹佛斯公司倡导发起,森讷堡市政府、北欧联合银行基金、丹麦能源机构及包括丹佛斯在内的数家当地企业共同创建了森讷堡“零碳项目”,意图在2029年前通过提高能效和改变能源结构,将森讷堡地区建设成零碳社区。
“丹麦注重公私合营的战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建设‘零碳’城市,另一方面能帮助本地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岗位。”森讷堡市市长称。
属于森讷堡的丹麦最大企业丹佛斯,也在这种模式下找到了新的商机——推行新的区域能源战略。
“如今,整个丹麦都在推行区域能源战略并取得成功,然而这种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丹佛斯不仅可以提供节能产品,而且可以提供能源解决方案,并全面在新兴国家布局。”丹佛斯区域能源部总裁称。
据特威介绍,由丹佛斯创立的针对整座城市的区域能源解决方案,在中国的鞍山市得到实施。
特威称,鞍山项目包括建设一条利用钢厂余热及其他热量的传输管线,替代大部分电热锅炉。该项目(2014年~2015年)的近期目标是建成管道系统及首个毗邻鞍钢的供热站。在这一阶段,项目可节约煤炭17.3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8.9万吨/年。未来,项目可实现节约煤炭12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年。
“利用工业余热供热的模式在中国很多城市可以推广,上述项目具有示范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的生态建设。”特威认为。
中丹能源交流合作收效明显
2014年12月初,哥本哈根市市长Jensen到北京访问,随行的还有丹麦20多家环保领域的绿色企业与机构组成的商务代表团,旨在促进两座城市的友好合作。
Jensen称,哥本哈根的经验及丹麦在环保领域的先进技术,可为中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解决方案。“中国和丹麦的合作,已为哥本哈根实现2025年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中国比亚迪汽车公司的电动公交车已在哥本哈根交通系统领域进行初步测试,预计2015年底在这座城市投入运营”。
与丹麦的发展战略类似,中国目前已开始研究制定本国的2050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
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近期在哥本哈根举行的2014年全球绿色增长论坛上表示,在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过程中,中国一直借鉴丹麦的做法,并从其能源转型战略“2050年完全摆脱化石能源消费目标”获得启示。
刘琦称,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国将采取更积极的政策和措施。
“一是认真做好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的研究,为制定中长期能源转型发展目标提供支撑;二是开展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和远距离输电线路建设,为大规模开发和配置可再生能源打下基础;三是加快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及新能源微电网等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在终端用能环节替代化石能源消费。”刘琦谈道。
事实上,中丹两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一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早在2006年,丹麦已支持中国开展风能资源评价、风电项目规划、风电并网能力建设等工作;2009年,两国启动了中丹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促进两国产业技术创新。
2012年,中国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与丹麦国家能源署合作,通过借鉴丹麦的模型方法和经验,开展“中国2050年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的情景研究工作。
在中丹项目框架下,两国企业及相关机构进行多项技术创新和合作,包括可再生能源设备检测、并网输电、区域供热等领域。
2014年9月,天津能源投资集团与丹麦维斯塔斯、诺和诺德和诺维信等3家企业签署了绿色购电项目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各方将携手建设装机规模为50兆瓦的风力发电厂,产出的绿色能源主要用于满足诺维信和诺和诺德两家企业的生产需要。
出席签约仪式的丹麦首相称,在中国,小规模的风电产业逐步发展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化绿色产业,这给两国进一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