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作为车辆碰撞安全测试方面的权威机构,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与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齐名。IIHS的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可以说是最严格的汽车碰撞测试,被称为“极限测试”,许多著名车企旗下车型在该项目折戟,电动汽车也没能幸免。
近日,IIHS公布了最新一批小型车的碰撞测试结果,包括电动车型在内,共有12款车参与测试,涵盖了欧美系及日韩系的相关车型。其中,在电动汽车领域较为畅销的雪佛兰沃蓝达、日产聆风的表现备受关注,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雪佛兰沃蓝达获得评级为“良”,而日产聆风则被评为“差”。
■雪佛兰沃蓝达差强人意
据了解,IIHS的测试项目主要包括正面40%偏置碰撞、正面25%偏置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后碰颈部保护以及前方防碰撞系统测试。其中,正面25%偏置碰撞是IIHS于2012年开始的一项测试,要求车辆以40英里/小时(约合64公里/小时)的速度从正面撞击刚性障碍物,模拟的是两辆车之间,或车辆与前方覆盖面较小的障碍物之间的碰撞,其标准最严格,优秀率最低,对于所有汽车制造商来说都是一个大难题,也成为公众判断一款车安全性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2011年,雪佛兰沃蓝达和日产聆风成为首批参加IIHS碰撞测试的电动汽车,它们在正面40%偏置碰撞、侧面碰撞、后碰颈部保护及车顶强度评估中均表现优秀,但在此次最新的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二者的表现均称不上最佳。IIHS汽车研究高级副总裁乔·诺兰表示:“电动汽车在偏置碰撞测试中遇到特殊挑战,是因为车载电池太过笨重。沃蓝达表现还算不错,评级为‘良’,日产聆风就差了点。”
从碰撞受损程度可以看出,沃蓝达的车身左前部位溃缩较为严重,左前悬断裂,轮胎脱落,A柱、上顶梁变形严重,车窗变形,玻璃粉碎,存在碎屑溅落车内的安全隐患。左前车门严重变形,车门无法开启,使得驾驶人员很难迅速打开车门逃生。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溃缩面仅限于车身结构,仪表台、前舱变形溃缩程度较小,方向盘及转向柱没有出现明显溃缩,假人腿部未受到明显挤压。再加上有膝部气囊保护,假人腿部状况良好。从测试数据来看,假人各部位因撞击而导致受伤的风险均较低。另外,在撞击中,假人头部与正面安全气囊的接触面积较小,由于惯性,假人头部向气囊左侧滑落。假人头部存在与车门内饰板接触而导致受伤的可能性,但由于车辆侧面帘式气囊的覆盖面积较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上述情况造成的损伤。
从整体上来说,碰撞之后的沃蓝达给车内乘员留下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从假人身上采集到的数据显示,乘员不会有严重受伤的风险。
虽然在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沃蓝达的整体评价为“良”,但由于其在其他测试项目中均获“优”评级,再加上配装了碰撞预警系统,沃蓝达被IIHS 授予最高安全评级“TSP+”(即 Top Safety Pick+)。
■日产聆风惊获差评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畅销的电动汽车,日产聆风自2010年底上市以来,其全球累计销量已经超过12万辆,在日本、美国、欧洲都有大量用户。在这种情况下,日产聆风在IIHS的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得到差评的消息令很多人感到意外,对于日产聆风来说可谓是一个噩耗。
从碰撞图片来看,日产聆风的车身左前部位溃缩严重,轮胎及轮毂完全变形,A柱近乎完全溃缩,上顶梁变形严重,车窗变形,玻璃粉碎,同样存在碎屑溅落车内的安全隐患。左前、左后车门严重变形,车门无法开启,使得驾乘人员很难迅速打开车门逃生。截下车门后,可以明显看到仪表台、前舱、脚踏板溃缩严重,假人的小腿及膝部被车内部件死死压住,从评级结果来看,假人大腿部位也存在较高受伤风险。
IIHS的报告显示,撞击导致车辆转向柱向右移动了23cm,使得假人头部与正面安全气囊几乎没有接触,由于惯性大及安全带束缚力度不足,假人头部直接冲向A柱。在这种情况下,顺利弹出的侧面帘式气囊对假人头部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从整体上来说,日产聆风在碰撞后留给乘员的生存空间很小,且乘员腿部和头部都有可能受伤,最终只能得到差评,在12款车型排名中几乎垫底。对于这样的结果,日产公司发表声明称,将进一步展开调查,尽快寻求解决方案。
■福特混动车经受考验
作为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车的有力竞争者,近两年来,福特C-Max混动车声名鹊起。虽然混合动力系统的电池使其车重有所增加,可能对最终成绩不利,但事实证明,C-Max混动车经受住了考验。
在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C-Max混动车的整体评价为“良”。其中,车身强度有待加强,这方面的评级仅为“及格”,约束系统评级为“良”,假人伤害评估各项为“优”。
在碰撞过程中,C-Max混动车的A柱存在一定程度变形,驾驶员侧车窗玻璃整块高速飞出,转向柱向假人方向移动了7cm,可能对安全气囊的保护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由于乘员舱遭挤压,假人腿部空间十分有限,可能会因磕碰仪表台下方而受伤。幸运的是,从测试结果来看,膝部气囊有效保护了假人的小腿,其余部位也保护得当。在撞击瞬间,假人头部并未充分接触安全气囊,并在惯性作用下向车辆左侧滑动,有可能导致其与车身结构接触而受伤。
C-Max混动车在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评级为“良”,而在其他项目中评级均为“优”,但由于未安装碰撞预警系统,导致其与“TSP+”失之交臂,最终获得次一等的“TSP”评级。
■电力系统无恙
在碰撞过后,对于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检测人员还需要对其车内电压和温度进行检测,评估这些车型在碰撞后是否会出现电击或火灾等二次伤害。为了安全起见,检测人员佩戴眼罩,穿上橡胶鞋,甚至套上了安全带,以备紧急情况下帮助检测人员迅速离开现场。幸运的是,这些车型在碰撞现场均没有出现电池或电力系统受损现象。
实际上,无论是正面40%偏置碰撞还是正面25%偏置碰撞,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要有吸能装置来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避免对乘员舱造成过大压力。对比日产聆风和雪佛兰沃蓝达可以看出,日产聆风的纵梁间距较近,在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几乎没有任何压缩,没有作为吸能装置发挥作用; 雪佛兰沃蓝达的纵梁间距相对较远,在撞击中发生了严重变形,充当了吸能的角色。
或许是因为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实施的时间还较短,很多汽车厂商在车身结构设计上并没有将其纳入全盘考虑。从12款车型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问题并不是单出在电动汽车身上,传统燃油车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从2012年增加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到2013年增加前方防碰撞系统测试,IIHS一步步促使汽车厂商提升车辆安全性能,这对于消费者和业界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原载《新能源汽车新闻》,本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