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际新闻 返回

欧洲排放新法规给汽车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盖世汽车网 发布时间:2014-08-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欧盟今年敲定了新排放标准,到2020年前后新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将比当前削减25%以上,新规因严苛程度被视为排放领域最严峻挑战,多家车企面临难以达成目标的风险。

最严法规来袭

根据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Clean Transportation)数据,欧洲新车平均排放水平从2006年的160克/千米削减为2012年的132克/千米,降幅大约为17%。欧盟的计划是到2020年将该指标控制在95克/千米,今年年底应当实现130克/千米。

由于95克/千米目标过高,2020年之前难以达成,经过诸多车企抗议和协商,欧盟方面作出轻微让步。今年2月25日,欧盟宣布敲定二氧化碳排放新标准,到2021年新车整体达到95克/千米水平,较早先目标推迟一年;95%的新车将在2020年满足95克/千米,100%新车于2021年达标。

从2015年的目标到2020年的目标,平均降幅大约在27%左右,较之上文中2006-2012年明显扩大,因此对车企而言实属严峻挑战。尤其是德国方面,豪华车比重较大,往往产品排量大、排放高,因此德国也是反对2020年95克/千米最强烈的国家。

95克/千米的目标实际上并非对所有车企一视同仁,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目标,原因是二氧化碳排放数值通过计入该品牌车辆平均重量进行换算。因此新统计体系对菲亚特为代表的车企造成了冲击,菲亚特车辆平均整备质量仅为1,209千克,在各车企中最轻,因而到2020年必须满足85克/千米的目标。反观产品(仅乘用车)重量最大的戴姆勒,平均整备质量1,583千克,2020年的目标位101克/千米。

这些数字都是通过新欧洲驾驶循环(New European Drive Cycle,简称NEDC)测试体系计算。不过,从2017年开始,欧盟将弃用NEDC,转而采用名为“世界轻型车测试程序”(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Procedure,简称WLTP)的新体系,后者由联合国提供支持,精确度更高。

观察人士称,采用新衡量体系意味着车企将投入更多资金,提高车辆环保性能,以达到收紧的排放标准;另一方面,这也将给电动车销量和供应商带来机遇。巴黎银行Exane估测称,欧盟采用WLTP标准后,购买每辆车的成本将提高接近1,000欧元。鉴于不少大众化品牌已经开出较高折扣吸引买家,新压力无疑将使得形势雪上加霜。

车企方面则希望到2020年之后再贯彻WLTP标准。宝马CEO诺伯特·雷瑟夫评论称,2017年就引入新测量体系“过于激进”。

以下为欧洲主要车企分阶段排放目标数值。

1、戴姆勒

市场份额:5%

平均车重:1,583千克

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2012年:143克/千米;2015年:140克/千米;2020年:101克/千米

2、宝马

市场份额:6%

平均车重:1,563千克

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2012年:138克/千米;2015年:138克/千米;2020年:100克/千米

3、通用汽车

市场份额:8%

平均车重:1,445千克

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2012年:134克/千米;2015年:133克/千米;2020年:96克/千米

4、大众汽车

市场份额:25%

平均车重:1,417千克

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2012年:133克/千米;2015年:132克/千米;2020年:96克/千米

平均水平

平均车重:1,400千克

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2012年:132克/千米;2015年:130克/千米;2020年:95克/千米

5、福特

市场份额:8%

平均车重:1,322千克

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2012年:129克/千米;2015年:128克/千米;2020年:93克/千米

6、雷诺-日产

市场份额:12%

平均车重:1,329千克

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2012年:128克/千米;2015年:128克/千米;2020年:93克/千米

7、菲亚特(含克莱斯勒)

市场份额:6%

平均车重:1,209千克

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2012年:124克/千米;2015年:123克/千米;2020年:89克/千米

8、丰田

市场份额:4%

平均车重:1,325千克

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2012年:122克/千米;2015年:128克/千米;2020年:92克/千米

9、标致雪铁龙

市场份额:12%

平均车重:1,374千克

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2012年:122克/千米;2015年:130克/千米;2020年:94克/千米

分享到:

关键字:欧洲 排放 新法规 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