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际新闻 返回

丰田混合动力汽车累计销量突破600万辆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网易汽车 发布时间:2014-07-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不过,汽车在带给大家生活工作便利性的同时,也引发了道路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太阳能电动车及氢能源等各种节能新能源汽车可谓层出不穷。但单就市场占有率而言,混合动力技术绝对是目前普及的最为成功的节能技术。

环保在于细节 丰田油电混合动力发现之旅

而说起混合动力汽车,恐怕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丰田。7月14日-19日,网易汽车小编有幸赴日参加丰田“油电混合双擎动力技术日本发现之旅”,在六天的行程里,小编参观了名古屋丰田博物馆、丰田市堤工厂、未来环保村(丰田Ecoful Town)、丰田会馆、PEVE电池工厂、东京丰田经销商,亲眼目睹了丰田混合动力汽车从原材料、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细节,对丰田混合动力产品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与电池工厂负责人、经销商负责人、丰田汽车公司常务小西工己交流过混合动力的发展。

丰田混合动力累计销量突破600万辆

从1997年推出第一款混合动力量产车——普锐斯以来,丰田在全球已经销售了超过6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混合动力车型在丰田总销量中的比例也已经上升到43%,在日本更是达到了50%以上。

环保在于细节 丰田油电混合动力发现之旅

可以这么说,在混合动力领域,丰田的优势让其他品牌望尘莫及。但丰田在混合动力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是经过多年的“不盈利坚持”得来的。世界上第一辆混合动力汽车,是由保时捷在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最先发表。但是,真正让混合动力走进千家万户的,却是丰田的普锐斯。

经过持续多年的不懈研发,1997年,丰田第一款量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推向日本市场,从此丰田成为了开辟这一领域的急先锋,从刚开始并不被消费者认识,到争取政府补贴降低成本,再到逐步推向全球市场,然后是开始推进海外生产,再到与其他品牌合作扩大影响力……丰田的每一步都走得既艰难又扎实。

环保在于细节 丰田油电混合动力发现之旅

不过经历过多年亏损和不盈利之后,丰田现在终于开始进入了“收获期”。首先在销量上:2013年度的丰田混合动力汽车全球销量约为128万辆,累计销量突破600万辆,仅去年一年的销量就突破了100万辆。

再次,在过去的17年里,丰田革新了三代混合动力技术,技术遥遥领先。目前,丰田出售24款混动车型以及一款插入式混动车。

环保在于细节 丰田油电混合动力发现之旅

2006年,丰田普锐斯第一次进入中国。截至到2012年,丰田在中国同时投放了近10款混动车型,凯美瑞、第三代普锐斯以及全新雷克萨斯系列混动车型,价格吸引力大幅度提高,同时将其混动技术命名为"双擎"。

环保在于细节 丰田油电混合动力发现之旅

下面就将本次丰田日本油电混合双擎动力技术发现之旅中对混合动力的一些观察和体验简单介绍一下,日本人在环保方面所能做到的细节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丰田堤工厂:处处体现环保理念

丰田堤工厂坐落于日本丰田市爱知县,是丰田混动车型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主要负责卡罗拉普锐斯皇冠、凯美瑞等车型生产。迄今为止,已经为丰田累计生产了超过1500万台车,平均每天产车1400余辆,约每79秒即有一辆车完成生产。

环保在于细节 丰田油电混合动力发现之旅

堤工厂目前拥有工作人员5470名,有两条生产线。第一生产线每天大约生产664辆,混合动力车辆占比81%;第二生产线每天生产731辆,混合动力车辆占比96%。可以这么说,堤工厂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混合动力工厂。

环保在于细节 丰田油电混合动力发现之旅

堤工厂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产量,主要得益于他们流水线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每一位员工都坚持“不让次品流入下一个环节”的原则。

堤工厂除了丰富的产能,严格的质控,在整个工厂也采用了大量的环保举措,以使汽车制造产生的污染降到最低。工厂车间顶部全部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可以为工厂提供大约50%的电力;工厂外墙采用环保涂料,可有效空气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涂料;定期举办员工环保植树活动,居民环保设施体验活动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彰显了堤工厂的社会责任。

环保在于细节 丰田油电混合动力发现之旅
堤工厂楼顶太阳能发电板

此外,堤工厂还对工厂废水进行处理,丰田在排放工业用水的出口建造了一个鱼池,里面鱼非常活泼,这足以证明堤工厂的污水净化效果。

环保在于细节 丰田油电混合动力发现之旅

分享到:

关键字:丰田 混合动力汽车 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