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际新闻 返回

丰田混合动力,触手可及的清洁未来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盖世汽车综合 发布时间:2014-07-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2年3月,丰田在中国启动了首个自主战略 “云动计划”,其中“提供令人怦然心动的商品”是今后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个计划的组成中,混合动力的国产成为焦点,作为丰田的核心技术,混合动力的国产代表着“丰田中国”向“中国丰田”实质性迈进的诚意,2013年11月,坐落在常熟市的丰田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启动,该项目投资6.89亿美元,是丰田新能源国产化战略的关键,因为其重心就是混合动力技术(HEV)核心组件的国产化,这也是丰田在日本以外首次实现混合动力技术国产化,2015年,搭载着国产混合动力总成的广汽丰田雷凌和一汽丰田卡罗拉都将发布,丰田汽车的混合动力技术即将带来触手可及的清洁未来。

为什么不是纯电力?

国内能源构成以火力发电为主体

传统能源和电力排放转换率近似

在全球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众多车企的竞争热点,那么为什么是混合动力而不是一步到位地到达纯电动车阶段呢?除了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度,电池技术等原因,这也是与中国能源结构特点息息相关的。

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种资源结构使得火电一直在我国发电中扮演着绝对主角,1978年我国火电装机容量为3984 万千瓦,已占装机总容量5712万千瓦的69.7%。此后多年占比一直维持在70%以上,直到2013年年底才首次达到70%以下,火力发电的除尘和脱硫技术滤除效率也很高,一般都在99.7%以上,但是考虑到日益提高的发电量和约400克/度的煤耗以及8%的灰分计算,其排放量也是个可观的数字;再考虑从电厂到电动机输出的损耗和转换效率(电厂效率约45%、电网效率约90%,电机效率90%、电池充电和放电效率各90%),实际的转换效率为33%,这与目前主流的量产汽油内燃机的直接燃油效率30%-40%的数据较为接近,所以在以火电为主体的中国采用纯电动车并不具备实际的节能减排意义。

为什么是混合动力?

电动机低速大扭矩且静音出色

一般行驶双能源提供加倍动力

在国内能源结构的具体情况下,丰田汽车的混合动力技术融合了传统内燃机和电动机的优点同时规避了各自的缺点,成为现阶段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该技术已经在凯美瑞、普锐斯等车型上应用,并获得不错的社会效果,也给车主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收益。与其他混合动力技术不同,丰田独有的“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是一个综合电动机和发动机双方优点的理想系统,还利用最尖端的技术开发改良了驱动系统、发电系统和控制系统,具有许多以往传动系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丰田汽车的混合动力技术采用了电动机和传统内燃机两套动力系统,在车辆起步阶段利用电动机天生的低速大扭矩和静音的属性,电动机独立做工快速改变车辆静止状态;在低速行驶阶段,电动机的性能优越,油电混合动力系统使用蓄电池的电力驱动汽车;在一般行驶阶段,油电混合动力系统依靠精准的计算,以发动机为主要动力源,科学地辅以电动机获得最经济的油耗;在高速行驶阶段,电动机和发动机同时工作赋予汽车双倍的动力表现;在高速驾驶阶段发动机产生的多余能量将驱动发电机发电,并储存到蓄电池中,同时车辆减速及刹车过程中产生的动能也将转变为电能,储存到蓄电池中,以备再次使用,极大地减少了燃油消耗,因此1.8L的混合动力车相当于2.4L的传统燃油汽车的动力性能。并且,与同排量的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油耗降低40%。

为什么是丰田汽车?

660万销量口碑证品质出众

世界范围销售 道路普适性强

如今,混合动力车已经成为许多车企的研发重点,但是因为研发起步早、技术力量先进、车辆表现稳定,丰田的混合动力车型成为这个市场当之无愧的第一选择。最新数据显示,丰田混合动力车的全球累计销量已经突破660万辆,自丰田1997年8月在日本开始销售COASTER HEV、同年12月销售全球首款量产混合动力乘用车“PRIUS普锐斯”以来,市场销量的快速攀升证明了丰田混合动力车型在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的程度。在全球约80个国家和地区共销售24款混合动力乘用车、1款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售范围和车型数量,说明丰田混合动力车型环境适用性极强、车型选择资源丰沛,能够在不同气候、道路条件下稳定提供出色的车辆表现。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丰田汽车 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