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 许多绿色产业没有足够的回报率,因而不能吸引足够的社会资金。所以如果没有绿色金融政策,就会出现绿色投资严重不足而污染性投资过度的情况 ]
所谓绿色金融政策,就是一组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于绿色产业的政策。我这里指的绿色产业包括清洁能源、节能节水项目、污染处理项目、清洁交通项目等。我的估计是,在今后五年中,中国的绿色产业每年约需投入两万亿元左右,而在全部绿色投资中,政府出资约为10%,社会资本投资于绿色项目的比重将占到90%。
在目前的价格体系下,因为环境成本没有内生化,许多绿色产业没有足够的回报率,因而不能吸引足够的社会资金。所以如果没有绿色金融政策,就会出现绿色投资严重不足而污染性投资过度的情况。
为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相一致的绿色项目,从理论上讲可以采用三种类型的政策和机制设计:一是提高(降低)绿色(污染)项目的产出价格,比如通过对新能源的价格补贴;二是降低(提高)绿色(污染)项目的投资成本,比如通过政府贴息、担保、绿色债券、修正项目信用评级等;三是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达到类似政府补贴的效果,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要求投资者对污染项目承担法律责任、要求上市企业披露环境影响信息等。
在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产品或融资方式有如下几种:1.绿色贷款:指银行用较优惠的利率等条件,来支持有环保效益的贷款;2.绿色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基金;3.绿色ETF、共同基金:这类有较好流动性的绿色金融产品,不但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投资,个人投资者也可以参与;4.绿色债券:指收益免征所得税的债券,可以降低融资成本,用于支持绿色项目;5.绿色银行:英国绿色投资银行是第一家政府投资的绿色银行,政府资金撬动了3倍的私人投资;6.绿色保险(放心保):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水、土地或空气,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德国政府在1990年通过Environmental Liability Act,规定热电、各类采矿、石油等96个行业必须参保。
用来激励民间资金投资于绿色领域的政策,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财政手段,一类是金融政策和制度安排。
关于财政类手段,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1.政府对绿色贷款贴息。2.对环保产业的产出提供价格补贴(其中Feed In Tariff为最常用)。3.政府对绿色项目提供担保,以降低其融资成本。4.政府采购,如政府建设使用太阳能的大楼、政府采购新能源汽车等。在这方面,欧洲的力度很大。欧洲每年的政府绿色采购高达1万亿欧元,占欧盟GDP的近10%。在美国,各级政府总计建造/使用了超过50万幢绿色节能建筑。5.对绿色债券免税。6.政府设立绿色银行或投资基金,以部分政府资金带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产业。
除了财政手段外,还有一系列金融体制安排也可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产业。这些安排不一定需要多少财政投入,但可以通过立法、改变评估体系、建立社会责任体系、提供环境成本信息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和投资者对绿色项目的偏好,减少其对污染项目的投资倾向。举例如下:
1.通过立法明确金融机构(如银行)对所投资污染项目的法律责任。比如,美国有《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根据该法案,如果贷款人参与造成污染的借款人的经营、生产活动或废弃物处置活动,或对造成污染的设施有所有权,那么就必须承担责任。美国有许多银行因为涉及“贷方责任”的案件而被起诉。
2.要求机构投资者在其决策过程中考虑到环境因素。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ited Nations"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是由联合国发起,由全球投资者组织的国际框架,目标是实现“负责任”的投资原则。截至2013年4月共有超过1200家投资者参与,管理资产超过35万亿美元。
3.在信用评级中引入环境影响因素。要求商业银行内部的评级以及评级公司的公开评级同时考虑环境因素。
4.要求上市公司和发行债券的企业达到绿色社会责任规范,包括要求其披露环境责任信息。在欧洲,纳入FTSE All-share指数的上市公司都披露了环境影响信息,而中国A股上市的公司只有百分之二十几披露了社会责任情况。
5.建立绿色机构投资者网络。国际上已有一大批机构投资者组成了各种网络,并以此为基础达成了有关绿色投资的社会责任协议,推动在投资决策程序中引入环境因素,督促被投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最后,我简单列举几条对中国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想法:一、考虑成立绿色银行,以绿色债券为主要融资来源;二、建立财政贴息机制,鼓励绿色贷款;三、银行和评级公司在评估中引入环境风险因素,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四、在更多的领域实行强制性绿色保险;五、建立上市公司的环保社会责任规范和信息披露机制;六、成立中国的绿色投资者网络,建立投资者社会责任体系。
(作者系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