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能耗重压下的数据中心嬗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需求的快速增长,数据中心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根据数据中心咨询机构DatacenterDynamics(DCD)的报告,全球的数据中心投资从2011年的约86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050亿美元,增长幅度达22%。

与此同时,能耗问题也成为数据中心日益严峻的挑战。根据DCD的统计,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在2012年上升了63%,达38千兆瓦,预计2013年还将上升17%。

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数据中心建设较高的增长速度,以及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保方面的挑战,数据中心节能降耗的问题更加凸显。在近日举行的西门子数据中心行业发展媒体圆桌会上记者了解到,在政策、行业规范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之下,中国数据中心正在进行一场新的“绿色变革”。

数据中心快速增长

2012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淘宝网创造了销售额191亿元的成绩。而今年的“双十一”,淘宝网则将这一纪录刷新为350.18亿元。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今年7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微信用户已经超过4亿,拉动移动互联网流量收入同比增长56%。

在上述数字的背后,是我国数据中心的快速增长。据DCD《2012-2013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发展趋势报告》,中国数据中心市场2011~2012年的投资额达到50亿美元,到2013年,预计将增长到70亿美元。前述报告还指出,未来5年,中国的数据中心市场将以20%的复合年增长率实现增长。

DCD首席技术官Stephen Worn表示,业务的集中化管理,以及对新技术的需求和渴望,都造成了中国数据中心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的数据中心也面临日益严峻的能耗问题。据了解,目前国内数据中心PUE(能耗效率)平均值达2.5以上,而欧美地区的PUE平均值普遍在1.8以下。中国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肖立权在今年10月的一次会议上指出,2011年时,中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就已经占到了全社会的2%,相当于三峡大坝的全年发电量。

新的变革

在能耗重压之下,中国的数据中心市场也在发生新的变革。

首先是国家政策和行业规范方面的变化。2013年2月19日,工信部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通信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的PUE值达到1.5以下。

Stephen Worn指出,目前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有关于碳排放的明文规定和法律,中国此举顺应了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包括能源消耗监控、能源使用效率监控、碳排放监控等,也受到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越来越高的关注。

西门子亚太数据中心CoC部门总经理Philip Krause表示,碳排放越来越被数据中心用户所重视,数据中心整体基础设施监控的方案和产品也越来越重要,西门子正在加大这方面的解决方案和产品的发展力度。

此外,中国的IT外包服务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增长速度近30%,高于数据中心市场20%的增长速度。Stephen Worn指出,IT外包服务是解决当前中国数据中心能耗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IT外包服务可以帮助数据中心的用户减少资金投入,降低运维复杂性,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便利。”

技术创新助力发展

除了上述变革,在Philip Krause看来,中国的数据中心要想解决能耗问题,还需要在技术上进行多方面的创新。

以数据中心规划为例,Philip Krause指出,现在一些数据中心的机房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规划不合理,机房中部分机柜温度较高,而空调为了降低局部的温度,造成了机房其他区域过度冷却,这无形中造成了电能的额外损耗。

“因此,在数据中心的规划方面,以及相关技术方面,数据中心的建设者要真正花心思去考虑,才能打造一个绿色的数据中心。”Philip Krause说。

事实上,一些通信基础设施提供商已经开始了绿色数据中心的创新尝试。据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超男介绍,该公司正在将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装置应用于数据中心。通过该装置,不仅可以给数据中心供电,还可以将余热回收,用于数据中心的工作区、生活区和配套区。而通过溴化锂制冷装置,还可以为数据中心提供冷源。

“数据中心的运维需要电,也需要冷源和热源,因此冷热电三联供非常适合数据中心的使用。”周超男说。

分享到:

关键字:数据中心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