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丞民称,由于欧洲经济的不景气致使欧洲各国政府大量削减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补贴,使得产业发展放缓。同时目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即为必须依靠政府补贴才能形成竞争力。“经济下滑的的背景下欧洲各国政府已经无力再去大规模的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他解释称,这就使得该产业在欧洲出现萎缩,进而导致欧盟的二氧化碳减排规划难以实现。
根据埃森哲方面的测算,至2020年欧洲实现上述目标有很大难度,“现在的预期可能是15%”。
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放缓,对产业链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丁丞民认为需求的下降,正是目前包括光伏、风电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产业出现贸易纠纷的重要原因。“需求如果不减少的话,贸易战就不会出现。”
但他同时对未来表示乐观。他认为可再生能源发展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即便是目前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但毕竟使用清洁高效的形式使用能源是大的趋势,一旦经济出现复苏,新能源是未来极具吸引力的领域。”
他同时指出,未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在制造业上保持优势,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产业方面,中国制造的优势依然会长期存在。而且中国国内市场需求正在上升,企业没有必要对目前的形势过于悲观。
北京时间10月11日凌晨,美国商务部宣布了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终裁结果:对从中国进口太阳能板与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34%至47%的关税。
此前,欧盟委员会也针对产自中国大陆的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以光伏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正在经历着低谷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