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德国的陆上风电市场依然面临着新一轮的增长,只是重点不在开发新的风电场上,而是置换(repowering)现有已经超过或接近运行年限(15年-20年)的老式风机。为了鼓励风机置换,德国政府在2009年对“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GermanRenewableEnergiesAct)进行了修订,运营商可获得每千瓦时0.5欧分的置换奖励金。此举是为了在有限的土地开发利用情况下,通过更新现有的风机来生产更多的电。
根据德国风能研究院(GermanWindEnergyInstitute)的统计,2010年德国就有116台总计56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80台总计为183兆瓦的新机组。置换在未来数年将会不断增加。目前,德国大部分风机制造商为陆上风电研发了最低1.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最大的可以达到3.5兆瓦。
这对风机制造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但是,在跟德国一些业内人士的交流中,大部分人对中国风机制造商进入该领域的前景并不看好。
德国联邦贸易与投资署可再生能源与资源项目经理安妮·布劳尔蒂佳姆(AnneBräutigam)认为,德国陆上风电市场已经非常成熟,运营商和制造商之间也已经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和营销关系。最关键的是,由于银行在向开发商提供贷款时,要求开发商必须选择经过权威机构认证并有良好过往运行记录(trackingrecord)的制造商,而中国风机制造商缺乏足够的认证资质和运行记录,很难被认可。
不少人喜欢用中国企业在太阳能光伏板的出口来做比较,认为中国风机也将步其后尘——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出口占到国际市场的七成至八成。对此,德国风能协会主办的《新能源》杂志主编汉娜·梅指出,太阳能和风能市场完全不同,两者不能简单类比。
光伏产品是标准化的产品,技术门槛低,销售对象主要是经销商,而非终端用户——多为个人或社区。终端用户到经销商那里买产品,可以对制造商一无所知。因为不同品牌的产品大同小异,价格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另外,光伏产品安装也很方便,并不需要制造商的参与。
风能则完全是另一个故事——技术标准高,难度大,制造商必须与终端用户直接接触,根据对方的要求提供定制的产品,并参与安装和提供售后服务,而非一卖了事。因此,制造商的品牌和声誉就变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