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际新闻 返回

采用新型高导电材料显著提高电池容量

作者: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1-10-10 浏览:
这种新型橡胶粘合剂,可以粘住硅颗粒,保持高导电性,适应恶劣阳极环境,而且可以拉长收缩,因为阳极会膨胀缩小。

 

锂离子电池电极连在一起,采用一种新的高导电材料,就会具有更高的存储容量,这一进展最终可增加电动汽车的行程,延长智能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又不会增加它们的成本。不同于许多高容量电极,就是在过去几年开发的那些,这些电极制备时所采用的设备,都见于今天的电池工厂。


电池粘结剂:这幅显微镜图像显示的硅电极,是充电前(左)和32次循环后。一种新的粘合剂使这些粒子紧密结合在一起。

关键是一种有弹性、高导电性的高分子粘结剂,可用于结合硅、锡和其他材料,储存大量能量,但通常不稳定。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精心设计了这种新的高分子粘结剂,并用它制成硅阳极,用于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存储容量提高了30%,这是对比今天市场上的那些而言。它也更稳定,耐久,胜过以前开发的电极。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锂离子被吸到一个电极上,称为阳极。阳极可容纳的锂越多,电池可储存的能量就越多。硅是最有前途的一种阳极材料:它可存储的锂比石墨多10倍以上,用它制备的阳极,就用于今天市场上的锂离子电池。“石墨吸收锂就像一块海绵,会保持形状,但硅更像一个气球,”刘高(Gao Liu)说,他是伯克利实验室环境能源技术部研究员。

不过,因为硅阳极膨胀和收缩,改变体积达三或四倍,因为它们要充电和放电,这样,电池容量日久会退化。刘高说,“经过几次充电和放电后,很快,这些硅颗粒就不再相互接触,”这就意味着阳极不能导电。

有一个方法是针对这个问题,就是构建这些阳极要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例如,培育毛茸茸的阵列状硅纳米线,可以弯曲,膨胀,四处移动,因为锂会进入和退出。正在对这种方法搞商业化的是阿姆普留斯公司(Amprius),这是一家新创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帕洛•阿尔托(Palo Alto)。但是,培育纳米线需要的新工艺,通常不用于电池制造。

今天的阳极制备,是要涂抹一种溶剂型浆料石墨颗粒,结合在一起时要用粘结剂,这是一个简单的工艺,可降低成本。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认为,关键是,使这种新电池材料像硅一样有效,就要坚持这种制造工艺。这意味着,提出了一种橡胶粘合剂,可以粘住硅颗粒,保持高导电性,适应阳极恶劣环境,而且可以拉长收缩,因为阳极会膨胀缩小。

这种先进电池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这种活性材料上,但是“我们已经把这些材料推到了极限,” 尤里•高果奇(Yury Gogotsi)说,他是德雷克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现在,限制我们的就是粘合剂。”

查阅硅电池粘合剂论文,刘高注意到,研究人员正在犯“致命错误”,例如,选择的聚合物失去了导电性,所在各种条件都见于阳极。他曾与理论化学家提出的一系列聚合物,电气性能都适合这项工作。一旦发现一种,他们就改变它,使它更具有粘性。一旦他们开发并表征了这种新型材料,他们就能制备硅阳极,使用传统工艺就行,而且可在电池中测试它们。

伯克利实验室小组的阳极已测试了650多个充电周期。它们保持的存储容量为每克1400毫安时,比传统阳极存储的300左右高多了。完整的电池包含这种阳极,可存储的总能量提高约30%以上,这是对比商用锂离子电池而言。通常情况下,电池容量每年提高约5%,刘高说。他说,他们测试粘结剂,已用过其它电池阳极,包括锡制成的电池,也有类似的潜力和问题,并认为它应该适用于任何此类材料。

这些电池的存储容量几乎同样好,就像那些制备时采用纯硅纳米线,不用粘结剂的,崔毅(Yi Cui)说,他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也是阿姆普留斯公司联合创始人。这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因为考虑到粘结剂不存储任何锂。

刘高的小组目前正与3M公司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这种阳极研究。3M正在扩大生产的硅基电池材料,根据设计,充电时不膨胀那么多,凯文•爱博门(Kevin Eberman)说,他正在开发电池材料产品,就在明尼苏达州(Minnesota)圣保罗市(St. Paul)的3M电子公司(3M Electronics)。但是,为了使它们有效,好的粘合剂是关键。这家公司给伯克利实验室的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进行测试。刘高说,伯克利小组已获得这些粘合剂的专利,并与少数几家公司商谈各种途径,进行商业化。

分享到:

关键字: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