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际新闻 返回

全球智能住宅及智能写字楼市场2020年将达65万亿日元规模

作者: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1-08-19 浏览: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使得日本的电力政策面临着巨大的更改。其核心是对电力供应方实施构造改革,增加自然能源的比例,不能忽视的是需求方的改革也在同时推进之中。

  要求电力使用方针控制用电量的需求在震前就存在,因为需要通过节能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等。此次地震发生后,这种需求进一步增强。由于切实面临着电力供应不足的风险,企业和消费者对用电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节电意识进一步增强。

  这种变化并非只发生在日本。其实需求方的节电,日本之外的国家行动得更早。因为海外,由于发电及供电系统的脆弱性,时常会发生大规模停电,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切身感受到用电的风险。因此,提高住宅和办公室用电效率的“智能住宅及智能写字楼”备受关注,各国企业竞相涉足有关市场。

  为了探寻这一系列的动向,日经BP清洁技术研究所针对震后智能住宅及智能写字楼的全球市场和今后的业务拓展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2010年为1万亿日元左右的全球市场规模到2015年将迅速增长至约22万亿日元,2020年将激增至65万亿日元。

  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来看,最大的市场是中国。预计中国2020年的市场规模将占全球整体的3分之1以上,达到约24万亿日元。中国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对环境更加敏感。另外,中国向可提高住宅附加值的领域投资的倾向较为强烈,有望最先形成智能住宅的市场需求。而日本市场虽然受地震影响节电意识提高,但2020年的市场规模只有5万亿日元,还不到中国市场的1/4。

写字楼用途的蓄电池将普及

  从不同项目来看全球的智能住宅及智能写字楼市场,用于写字楼的蓄电池配置比例较高。由于安装蓄电池的写字楼可实现电力的稳定供给,这对楼层的租户非常有吸引力。所以写字楼用途的蓄电池将会率先推进。

  另外,在商务区,楼宇之间的电力流通有望扩大,例如向邻近的大楼提供蓄电池服务等。日本在发生地震后,家用蓄电池产品纷纷上市,不过这极有可能只是一时性需求。全球整体的家用蓄电池价格都过高,并不会立即形成市场。预计随着用于写字楼的蓄电池和新一代汽车充电电池需求的增加,通过量产效果降低电池成本后,蓄电池会逐渐渗透到消费者家庭中。

  在智能住宅及智能写字楼市场的构成要素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新一代汽车也占有较大比例。新一代汽车极有可能实现通过配备的大容量充电电池向供电网和家庭供给电力的“V2G(Vehicle to Grid)”和“V2H(Vehicle to Home)”。因此,作为智能住宅及智能写字楼的重要构成要素不容忽视。

  充电器等新一代汽车用品市场的规模在2010年只有数千亿日元左右,但到2020年可能会增加两位数、达到数十万亿日元。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制定了积极的普及促进政策。例如“十城千辆”计划和个人购买补助政策等。因此在中国,EV等的开发非常活跃。欧美也从环境角度出发,正在促进EV等的普及。

  随着全球性的普及,“充电用电力会在晚上7点以后激增”等包括短期需求预测技术在内的新一代汽车充电管理技术渐成焦点,各国及各地区纷纷实施了验证实验。

为用户提供极具魅力的服务

  在构成智能住宅及智能写字楼的要素技术和部件中,可以称之为“主流”的是“智能电表”和“HEMS(家用能源管理系统)”。不过,仅这二者的市场规模并不太大。2020年两个领域合计还达不到2万亿日元。如果瞄准了智能住宅及智能写字楼市场,则太阳能发电系统、新一代汽车以及蓄电池等单价较高的产品最有潜力。尤其是蓄电池还配备于新一代汽车,因此需求非常庞大。

  在2011年,智能住宅及智能写字楼市场还未正式形成,只达到了智能电表刚刚开始普及的程度。这一市场今后会如何发展?又该从何处盈利呢?涉足企业也正在暗中探索业务模式。

  该产业尚处于黎明期。这种情况可能与大约15年前的互联网相同相似。互联网在黎明期源源不断地诞生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服务。智能住宅及智能写字楼产业今后也会出现无数新想法,并形成新的服务。
分享到:

关键字:全球 智能 住宅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