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际新闻 返回

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德国能源转型实验

作者: 来源:和讯 发布时间:2012-06-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威斯特法利亚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河,36岁的农夫诺伯特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乡村。诺伯特有两个孩子,一直以来,他的工作普普通通:种植土豆和养猪。但近年来,受益于德国能源政策,他开辟了一项新事业。
 
    2003年,一家小型风电公司在诺伯特的土豆园中竖起了一个70米高的风力发电机组,这个机组是遍布德国郊区2.2万个风力发电机组中的一个。他可从这个机组发电销售额中获得6%的收入,一年约合9500美元。因此,诺伯特正打算再增加两到三个机组,计划比第一个要再高出70米。
 
    对于诺伯特来说,风力发电的收入还要低于太阳能发电带给他的收入。2005年,诺伯特得知政府会对安装屋顶太阳能板的当地居民提供高额补助,尽管他的屋顶并不是最佳的采光方向,而且这一地区经常性阴天,但在接下来的7年里,诺伯特还是贷款购置了太阳能板,将他的养猪场、谷仓和住房屋顶都装上了这类设备。这些690千瓦的太阳能系统给他带来了每年28万美元的收入,诺伯特希望在偿还贷款后能从中获得200万美元的利润。
 
    屋顶太阳能给德国居民带来丰厚收入
 
    2011年,在德国像诺伯特这样的家庭用户提供了20%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与2000年相比上涨6%。德国已经将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和水力发电提高电价,以此将成本费用转移至电费。诺伯特这样的家庭以及小型公司利用现有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获利轻而易举。
 
    2010年,德国政府宣布他们将着手处理能源问题,颁布了一个“能源转型”方案,这意味着一次能源革命。从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利用,这是德国这个重工业国家对于能源需求最有野心的一次尝试。德国政府希望借此方案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1990年水平减少40%,相对中世纪减少80%。
 
    这个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德国已经有20%以上的电能依靠核电。但在去年发生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后,德国总理默克尔下令关闭了德国8座核电站。几个月前,政府最终决定在2022年前将剩余的9座核电站也关闭。
 
    德国已经开始尝试这项“能源转型”实验。由于德国在欧洲工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成功,实验成果可以影响到整个欧洲。这项能源计划是在史无前例的范围内采用可替代能源技术,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关闭那些合理定价的能源产业。“可以这么说,"能源转型"政策只是一个政府颁布的要求,但是并没有技术解决方案。”GE能源德国公司CEO斯蒂芬说。
 
    德国能源产业的巨头都在寻找多种策略来应对德国政府的能源方案。为了弥补关闭核电站所带来的电量缺口,能源公司在德国北海沿岸安装巨型风电农场,与此同时,新的能源传输基础设备也正在德国工业区安装。目前,德国最大的能源公司西门子、通用电气以及莱茵集团都在寻找风能和太阳能中的发展机会。这些公司在寻求廉价的大规模能源存储方式,也寄希望于用计算机整合成百上千万分散的电能来源。
 
    该项目需要的花费取决于新的技术何时被应用以及为此支付的成本。很多经济智囊预测德国的此项开支将在1250亿~2500亿美元之间,其中包括基础建设规模扩张以及接下来8年的财政补贴,这一数字相当于德国2011年GDP的3.5%~7%。如果考虑到长期花费,那将包括拆除核电厂的费用,所以费用会更高。
 
    德国已经为此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每个月的能源账单中,可替代能源开支都会超出预算15%(重工业工厂除外)。在政府将8个核电站关闭了之后,电价已经上涨了近10%,德国电网从未有过如此紧张的时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能源转型”政策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是关闭核电站无疑增加了对燃煤发电的需求。
 
    尽管能源计划费用十分巨大,但是德国也能从这项实验中获得巨额的利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德国不仅已经培养了风能、太阳能产业,还拥有了像管理软件和工业效率处理等技术。将这些绿色技术集合在一起,就可以创造120亿美元的产业。根据柏林自由大学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米兰达的研究,这一数字还会稳步上升。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政策可以对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全球能源产业长期竞争的背景下,德国要力争成为世界上能效最高和产能效率最高的市场,最终目的是成为能源的输出市场。
 
    如果德国在这次能源转型中取得成功,那么它将成为其他工业国家的典范,因为很多的工业国家都面临着能源开销巨大、能效很低的困境。“政府"能源转型"的政策很引人关注,如果在德国取得成功,这一实验将成为其他国家发展的模板。”德国莱茵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格雷厄姆认为,“如果失败,结果将会对德国经济,乃至欧洲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王学智 潘翠编译)
 
分享到:

关键字:鼓励 可再生 能源 发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