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美国打造了硅谷,当今,中国在打造太阳能谷。无论是宣称今年在美国市场上销售量或将超过100兆瓦的英利绿色能源公司,还是宣布其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投产的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还是在今年3-4季度就将为美国提供总量超过13兆瓦单晶太阳能电池的晶澳太阳能公司,都是美国硅谷的太阳能企业的眼中钉。《纽约时报》接连撰文称,生存在硅谷的太阳能企业感受到了中国太阳能企业对它们的威胁。
几年前,硅谷涌出了一批太阳能公司,如Solyndra、纳米太阳能公司(Nanosolar)和MiaSolé等,这些公司一度想通过技术创新、缩减成本来助推太阳能经济。这些公司多脱胎于电脑芯片和硬件企业,成立之初还都吸引了数十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它们想造化成全球太阳能行业的英特尔和苹果公司。而现在,当它们开始投产时,才发现时过境迁,太阳能行业的状况已经被中国公司改变了。中国公司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占领市场远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那些曾经自信能够智取各国太阳能竞赛的硅谷公司已经意识到,要想仍在太阳能领域生存就要调整战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MiaSolé首席执行官约瑟夫(Joseph Laia)说:“太阳能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简直不敢相信。”尽管这些公司获得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大量资金支持,但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Solyndra此前曾从投资者那里筹集到了10多亿美元的资金,其第二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厂(Fab 2)还获得了联邦政府提供5.3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
“像Solyndra这样的公司才是将来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今年5月份,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视察Solyndra公司的演讲中提到。但就在Solyndra工厂建设期间,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已经将太阳能组件价格压低了40%。Solyndra不得不提前2个月在9月13日开始生产太阳能面板,并加大营销力度。Solyndra负责业务流程的执行副总裁本·比尔曼(Ben Bierman)说:“毫无疑问,我们只能被迫降低成本、尽快批量生产。”
中国光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进入美国市场,让本想投资位于硅谷太阳能公司的资本望而却步。美国清洁技术投资公司(Cleantech Group)指出,2010年的第三季度太阳能公司的风险投资从去年同期的4.51亿美元降到了1.44亿美元。Solyndra 和 MiaSolé都是专注于铜铟钾硒太阳能(CIGS)生产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是,CIGS可以印在柔性材料或玻璃上,虽然这种电池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较低,但其生产成本将大大低于生产传统硅基组件的成本。但是,问题在于,生产这种太阳能电池需要有高端的技术和全新的专业生产技术,而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
根据彭博社旗下的新能源财经(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表示,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已经占据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市场的40%。截止2009年底,美国累计光伏装机容量达1650兆瓦,加州装机容量占美国总装机容量的60%,排名第一,第二名为新泽西州,占比仅为10%。除了加州,美国的其他地区如哥伦比亚、夏威夷、新泽西都是不容忽视的光伏市场,一旦这些市场的潜力被挖掘出来,必然带动光伏企业出货量的爆发式增长。多家光伏企业在争抢美国太阳能市场这块大蛋糕。
面对激烈的竞争,AQT 等硅谷太阳能公司正在不断地寻找新的策略。Sunnyvale也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了1500万美元资金,并将进一步削减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成本。
AQT并没有新建一个厂,而是收回了上世纪70年代的租赁建筑。“我们在8个星期左右就搬到这里,投资100万美元开始生产2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AQT首席执行官Michael Bartholomeusz说。
距AQT一英里远的另一家新创公司Innovalight已经完全停产太阳能电池组件,开始研发硅墨水纳米技术,在传统太阳能晶硅片上刷上一层这种“墨水”,就可以增加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Innovalight在2008年晚些时候安装了10兆瓦的生产线后,公司高管们决定,与其与中国企业竞争,不如把硅墨水纳米技术卖给他们。
面对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低息贷款等压力,Innovalight首席执行官Conrad Burk说:“创新将成为美国的核心战略,尽管它未必有同样大的规模,但我们把技术出口到中国,可为国家创造更多高收入的就业机会。”
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沃尔玛上个月同硅谷的太阳能安装商SolarCity签署协议,要在沃尔玛的大卖场安装15兆瓦的太阳能光伏板,并要求其中大部分产自像MiaSloea 这样的薄膜公司。即便是这样,Solarcity的执行官林登·里沃还是承认,他的公司也将安装大量传统太阳能板,而这些太阳能板几乎都是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