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中国,目前疫情防控进入最关键阶段。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一定影响,而作为宏观政策之一的财政政策是否会受此影响、做出调整?
2月16日,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刘昆在求是杂志发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署名文章,阐述了2020年国家财政政策走向,即从“质”和“量”两方面发力,加强逆周期调节、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保持合理适度财政支出强度,优化资金配置和结构、提高使用效益。
刘昆指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给企业生产带来困难、造成财政增收压力的同时,还必须加大财政支出,加强疫情防控经费保障,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缓解企业经营困难,这进一步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在当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增大、加力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确保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必须坚持节用裕民,在结构调整中更加突出政策的“提质”要求和“增效”导向,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到刀刃上。
刘昆表示,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压力,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行不通,必须向内挖潜,坚持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财政经济运行可持续。
刘昆指出,管理松弛、纪律不彰,容易导致资金浪费滥用、滋生腐败。财政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要严明纪律、加强管理,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把公共资金管好用好。财政部门要带头严格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违纪者严肃追责,坚决维护制度权威和良好市场经济秩序。聚焦预算分配、政策制定等业务和廉政风险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完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对财政权力运行的制约。把好各项支出关口,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不得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严控预算调剂追加,加强财政资金动态监控,敢于坚持原则,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
刘昆同时表示,不同部门、不同政策在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中各有定位和功能,财政政策发挥作用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和其他政策的协同配合。要加强财政与货币、就业、消费、投资、产业、区域政策协调,打好政策“组合拳”,最大限度避免政策对冲,为市场主体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强财政部门与预算部门的沟通配合,落实预算部门主体责任,督促规范预算执行和政策跟踪问效。各地经济发展、财力水平不同,要在坚决执行中央统一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将政策落实落细,绝不能做选择、搞变通。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提高政策执行力,尽量把各项工作往前赶,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