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国际氢能委员会和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主办的“2019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在山东济南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国内外氢能产业相关行业联盟、领军企业、知名高校院所主要负责人、专家学者等近500人齐聚泉城,共同探讨氢能产业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谋划氢能源全产业链、创新链的投资与合作。
在本次峰会的以“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进程与路径”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重塑科技”)董事长林琦发表了“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应用与探索”的主题演讲。
林琦表示,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包括能源又包括系统,整个能源体系更为复杂,如果要推动这样的市场,一定要结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企学研用这几个领域大协同才能做到这些。作为企业,第一要做好技术研发,第二要持续开发资源,第三要要看长远市场做好成本平衡。
以下摘自林琦发言实录:
目前我们主要聚焦市场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市场,以货车为主,累计搭载电池已经达到1612辆,同时也进入日本、美国的车辆市场。我们做了百公里氢耗的统计,目前7.5吨重轻卡累计下来百公里耗氢2.7公斤,佛山地区运营的公交车百公里耗氢5.9公斤。我们累计加氢量达到35万多公斤,将近300多吨。在这些区域里面,我们一直在探索真实应用场景里支撑未来可持续的发展氢能源电池产业。
目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都非常关注未来动力系统如何多元化,过去到现在,各种车型层出不穷。我们看到无论是混动的、电动的,还是燃油的,我们相信未来汽车动力系统一定是多元化的。很多能源企业也在预测,未来乘用车,一定是由锂电池和燃料电池驱动的。我们如何实现能源更加清洁、低碳甚至零碳的目标,技术路线该怎么走?除了技术路线,还有应用场景待挖掘。
借鉴中国过去十年里面推广电动汽车的经验,我们希望能够把50万辆规模的目标设定下来,无论是2025年还是2026年,还是2030年,如果能实现50万辆,产业链一定能够成形,同时全国各地科学家能够聚集在一起,推动多元化各种应用场景。中国能够提前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50万辆保有量,可以放眼全球各种应用市场。
但这有非常多的挑战。中国在过去有非常好的成功推广电动汽车的经验,有很多推广燃料电池的经验。但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包括能源又包括系统,整个能源体系更为复杂,如果要推动这样的市场,一定要结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企学研用这几个领域大协同才能做到这些。我们作为企业来说,我们能做什么?
第一是技术,既要做现有技术的开发,也要做技术领域中长期的规划,重视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实际应用,以保证持续的技术发展。
第二是资源要持续开发,无论是供应链还是市场资源要做整合,另外还要做多领域的协作包括全球的协作,更重要的一点要有好的机制或者有好的体系来培养。这个是我们最稀缺的。
最后,要看长远市场做好成本平衡。
我们在产品研发上还是聚焦突破,希望能够构建全球稀缺资源在本土化的供应链,主要聚焦在燃料电池系统,包括燃料电池技术集成,有些是通过现有的成熟零部件去做改型的开发,有些是联合相应的开发商去做突破的开发,同时还做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开发。
我们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在探索未来可持续的场景,确实做了资源整合的努力。我们一直在和我们的客户,我们客户的客户一直在寻找好的切入点、好的商用场景。到今天为止,上海物流车应用已经从区域性运营到全市区的运营,今年也实现了跨城市的运营,这个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增长和发展以及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逐渐成熟化。我们在上海燃料汽车技术促进站的平台上,结合几个重要因素去打造全生命周期燃料电池汽车探索的模式,同时去搭建模型、未来去规划更好更贴合市场的产品。
今年1月份,搭载重塑燃料电池系统车辆累计行使超过1000万公里,我们希望能和产业界同仁把1000变成10000变成百万、千万。我们希望有一天道路上随时都可以看到燃料汽车,相信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景,希望未来能和大家一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