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储能市场上,新玩家库博能源在行业内暂露头角,从而获得了关注。
库博能源储能业务副总裁杨学明对中国储能网介绍,从理念上,库博能源把储能系统当作产品装备而非集成设计,交付产品而非工程,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而非仅仅成本,从整体上提高工业客户的储能项目投资回报率。
根据介绍,库博能源创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深圳。自2015年以来产值年均翻几番, 总体服务的工商业用户数量于2018年突破1,000家。
库博能源储能业务副总裁杨学明
就库博能源的快速成长中碰到的问题和收获,中国储能网记者专访了杨学明。
中国储能网:能否介绍一下库博能源的核心团队构成?
杨学明:公司成立之初核心的创始人团队有8个人,其中5人具有电力系统从业背景,另外3个包括我自己是来自于电力和控制相关的行业,原本8个人的专业覆盖了从大电网分析到产品装备,从软件开发到硬件设计,所以从一开始的业务探索,到最后聚焦到以系统的眼光来做分布式储能系统这样一个跨界的产品形态,是偶然也是必然。
中国储能网:能否介绍一下什么叫分布式储能,这是一个行业内使用并不多的概念?
杨学明:首先从大的概念来说,所谓分布式储能在国外一般指表后市场,在国内主要是指分布在用户侧的储能系统;从项目规模来看,一般认为功率小于10MW,或者容量小于20MWh以下的用户侧储能项目,但是这一区分并不绝对,主要看用户本身的规模。
中国储能网:在用户侧储能,你们是工商业用户并重吗?
杨学明:当前我们主要聚焦在工业用户。就目前来看商业用户的储能受制于安装位置,消防法规、限高等多种要求。但以后会考虑开发商业用户侧的小型储能系统,这要看市场机制是否支持对应的应用场景。
中国储能网:在储能系统里面,哪些是你们自己研发的?你们的储能系统有哪些优势?
杨学明:首先从主要子系统来看,除了我们非常熟悉的电池模组和PCS我们是外采的,其他储能系统产品对应的EMS、BMS、一/二次控制、云端调度、以及热管理对应的结构设计都是自主研发,从而来加强不同产品耦合的兼容性,进一步提高系统可靠性及稳定性。
第二,在结构设计上,我们的产品可以极大地减少现场安装的工作量。我们没有选择行业通用的机架式结构,而是选择了国标6面富铝锌板电气柜设计,将原来90%需要在现场做的工作前置到我们的工厂。这样从接到客户订单到最终应用交付,我们只需要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甚至现场从吊装到完全运营时间可以缩短到6个小时以内,这个交付速度在国内是相对比较快的。同时也使得集装箱这个形态不仅仅是储能系统的封装,也成为真正可以被流动的资产。从柜体本身来看,虽然我们同等容量的结构成本要比常规高出大约30%,但是却可以使产品运营时的安全可靠性得到有效保证,通过合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最终的总体交付成本的优化。
第三,基于对安全性能的考虑,我们借鉴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思路,将RTU这个保护设备嵌入到储能产品中,没有按照常规的电池模组-BMS-PCS-EMS这种相互关联的层级结构来控制整体系统,而是将所有的子系统包括空调,消防等全部解耦,通过RTU来统一管理和调度所有的子系统,避免各子系统内部出现问题而导致整体系统产品的运营可靠性降低。这样不断的通过运营和测试来优化RTU的控制策略,使得我们所有的标准产品都能运行同一套管理系统。
第四,在能量管理系统上,我们开发了WeWatt能量管理系统,通过分析负荷和容量需求,在保持系统可控的条件下,配置实时充放电策略达到系统效率最优,进一步提高电力运营管理水平和资产利用率,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我们的储能系统主要体现产品子系统研发、安装施工周期短、控制创新和能量管理系统这几大优势上。当然我相信这几类综合下来,最核心的优势还是在于成本和可靠性的优化平衡。
中国储能网:在储能系统里面,你们在电芯上选择什路线?
杨学明:我们看到即便在日韩和美国,储能系统应用三元锂电池的项目出了很多问题,反观国内和我们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在目前的应用场景下,磷酸铁锂应该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中国储能网:我们在用户侧做了多大项目?是否会在国外布局?
杨学明:截止本月,我们目前在运营和在建的系统大约150MWh,大约30多个项目。海外的布局主要依赖于产品形态和认证要求,这需要一定时间的市场验证和讨论。
中国储能网:在做用户侧储能项目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挑战?
杨学明:2018 年以来一般工商业电价已降低10%,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将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预计一般工商业电价会再降 10%。受此影响, 在无额外补贴情况下,峰谷电价套利模式的盈利空间可能会进一步收窄,我们期待用户侧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辅助服务上能有更多的贡献,这样不仅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也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