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凯茜 见习记者 陈雪婉)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能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在接受包括财新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就华能集团新能源发展、电力行业混改、碳交易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去年11月,在执掌国家电网2年半后,国家电网公司原董事长舒印彪调任华能集团。由此,现已61岁的舒印彪实现从电网企业到发电企业的转换。
履新2月有余,舒印彪便亮出“施政纲领”,着力提高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比重。采访中,舒印彪表示,华能集团在优化发展煤电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对新能源投资,去年华能集团78%左右电源投资在新能源领域。
他透露,华能集团新能源发展未来将布局重点放在“两线”上:一是在北线,即在“三北”地区,以特高压送出端为依托,布局风光煤电输用一体化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二是在东线,即地处东南沿海的受端市场,推进分布式能源建设,并积极谋划建设基地型规模化的海上风电项目。
对于当前煤电面临的经营问题,他也坦承,近三年来,煤电行业普遍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亏损面已达一半左右,他认为这与上游煤炭成本上涨、挤占了煤电利润空间,电力市场化交易带来电价下降以及煤电产业自身产能过剩、电力市场供大于求有关。
在谈到央企混改时,舒印彪表示,华能集团目前混改程度非常充分,几大主要业务板块都已上市,资本证券化率超过70%。他认为,电力行业混改吸引社会资本,其回报率水平应参照社会资本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不能暴利,否则会影响下游行业用能成本;也不能亏损,否则会造成能源电力短缺,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以下为两会现场专访内容:
记者:今年提案的主要方向是什么?作为IEC主席,如何看待国际标准的作用?
舒印彪:今年我的提案主要关注新能源和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涵盖了全球80%以上的贸易和投资,是国际贸易合作的“通行证”,是消除贸易壁垒、降低技术风险的重要手段。满足国际标准已经成为企业技术、产品“走出去”的必备条件之一。要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就必须向国际标准看齐,发挥国际标准作用,实现标准互联互通。中国国际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标准化程度不高,因此更需要加大国际标准参与力度,特别要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力,实现“弯道超车”。反之,若不注重国际标准工作,即使技术领先,也将丧失国际话语权,阻碍中国产品和工程建设“走出去”步伐。
记者:我们注意到你在今年华能集团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两个突破”,其中一项是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有没有具体措施和目标?
舒印彪: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趋势不可逆转,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把握规律,继续推进能源革命。作为发电行业的排头兵,华能集团重点要在能源的生产革命和技术革命方面发力,加快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做国家能源转型和清洁发展的“排头兵”。华能将布局重点放在“两线”上:一是在北线,即在“三北”地区,以特高压送出端为依托,布局风光煤电输用一体化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二是在东线,即地处东南沿海的受端市场,推进分布式能源建设,并积极谋划建设基地型规模化的海上风电项目。
海上风电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系统,也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高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系统。海上风电在中国刚刚开始,而在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呈现快速发展的成熟态势。今后我们不单单是投资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生态保护、科技进步等诸多方面协调推进的高质量发展,争取综合效益最优。
记者:现在电力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你怎么看待能源在“稳投资”方面的空间?
舒印彪:近三年来,煤电行业普遍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亏损面已达一半左右。一方面是由于上游煤炭成本上涨,挤占了煤电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导致电价每千瓦时大约下降5-6分,煤电企业让利于社会。当然,亏损也与煤电产业自身产能过剩、电力市场供大于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