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汽车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辛国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产销突破 2800万辆,已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尤其新能源汽车,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生产和销售市场。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50万辆,累计推广超过100 万辆,占全球的 50%。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有序推进,整车研发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品牌汽车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在某些细分市场已经能够和国际品牌同台竞争。智能网联汽车方面也有企业主动布局,具备辅助价值功能和网联化特征产品已经规模化进入市场。
一、现状
随着汽车市场不断壮大,在国民经济支柱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汽车税收占全国税收比重、从业人员数占全国就业人员数比重、汽车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均超过 10%。
一是个性化定制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演愈烈,汽车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面临重构,产品形态和生产方式深度变革,汽车产品加快向低碳、电动、智能化方向发展,汽车正从单纯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汽车生产由过去的大批量流水生产,向充分协作的智能制造迈进。
二是新型需求和商业模式加速涌现。互联网与汽车深度融合,老龄化和新生代用户比例持续提升,消费者需求和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智能交通、共享出行、个性化服务成为重要方向。
三是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面临重构。新型科技企业大举进入行业,传统企业和汽车产业竞合发展,产品链、创新链发生变化, 全球产业生态正在重构。
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加快产业布局,抢占新一轮制高点,一些国家已经制订了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目前工信部也启动了相关研究,也将会同相关部门制订我国的时间表。这些举措必将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
二、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不大,已经具备同国外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基础和条件,但起点相同,并不意味着同步达到终点。面临新一轮新趋势,我们必须从解决发展瓶颈和短板出发,积极作为、主动发力,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行业散、小、乱问题。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散、小、乱一直是我们汽车行业的问题,许多企业并不掌握核心技术但盲目铺点,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面对汽车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局面,产业竞争态势必然更加激烈,如何应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这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现在也呈现出结构性过剩的苗头,必须引起产业界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防范。
二是创新能力滞后问题。我国汽车企业创新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很多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高效内燃机和先进变速器一直以来都是整个行业的短板,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还缺少正向研发的纯电动平台,动力电池尚未取得革命性突破,先进传感器关键部件的研发刚刚起步,整车轻量化、智能化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如果不取得实质性突破,将有可能再次错过战略机遇期。
三是节能减排问题。截至2016 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接近两亿辆,巨大保有量带来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我国 2016 年乘用车能源消耗量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
国向国际社会承诺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一次能源比重达到20%。按照目前汽车产业发展速度,我们达标的难度仍然很大,还需要整个汽车行业付出艰苦努力。
四是战略转型问题。从现在到2025年,应该是汽车产业变革最为剧烈的几年,传统汽车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却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智能网联汽车将对整个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企业要深刻认识这种趋势,及时调整战略,明确发展规划。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原因,国内企业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国有企业还缺乏清晰的发展思路和远期战略规划。在这方面要汲取柯达公司的教训。柯达曾是世界最大的胶片公司,发明了世界第一部数码相机,但由于战略决策失误,自己把自己推向破产的边缘。我国处于关键时期,不进则退,全行业要携起手来、抓住机遇,推动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总的要求就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创新体系, 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开放合作,推动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议
2017 年 4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发布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以做强做大中国品牌为中心,力争经过十年的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实现汽车强国梦想。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统一思想认识,落实战略规划。《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十年的汽车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凝聚了行业智慧,形成了广泛共识,是我国汽车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全行业都要以《规划》为指导,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密切协作合作,共处转型升级,把规划变成计划,把计划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成果,积极推动相关任务落实。
第二,坚持创新驱动,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引擎,能不能解决好创新驱动的问题,关乎汽车强国的成败,要充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政产学研用的体系,营造敢为人先的氛围,加大核心技术公关,咬定青山不放松,尽快实现由跟随者向并跑者的转变。
第三,改善行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按照国务院“放管服”的要求,工信部正在进一步研究简化公告管理程序,减少审批范围,减轻企业负担,重点向事中、事后转变,并就如何提升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等重大问题探索制度创新。为建立传统汽车反哺长效机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双积分管理办法,近期即将发布实施。各企业要按照考核要求,努力改善传统汽车节能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第四,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国有企业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但随着产业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国企如何转变发展思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下一步围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决策,选人用人,业绩考核能激励机制,坚持把发展中国品牌汽车、新能源汽车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发挥应有的率先示范作用。
第五,坚持对外开放,提升竞争能力。汽车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必须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融入全球市场。企业要树立全球化发展理念,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质量水平,提升品牌价值,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抱团出海,实现产品、技术、服务和标准协同走出去。
发展汽车产业既是我们的历史机遇,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为实现我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作者在 2017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