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储能政策 返回

刘振亚:大能源观下探讨我国能源发展思路

作者: 来源:亮报 发布时间:2012-04-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翻开这本厚达345页的著作,从架构与行文中把握其思维体系,不难发现,作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电力和能源发展规律有着深刻认识,对行业发展趋势有着很强的洞察力。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评价说,从这部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考具有战略眼光。“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一直认为解决中国能源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行,需要树立大能源观’。真正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确实需要国家整体大能源观的思考战略,而本书真正为我国能源发展厘清了思路。”
 
    近年来,各方都在积极研究、探讨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探索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电力与能源》的出版,为厘清我国能源发展思路,深化能源战略研究,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该书立意高远地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必须立足国内、放眼国际、总揽全局。
 
    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能源构成中,煤炭长期占主导地位,油气等优质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低,电气化水平不高。近年来,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化石能源大量消耗,由此产生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受资源禀赋限制,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高,给国家能源安全带来潜在风险。发展方式不科学导致的煤、电、油、气、运紧张局面反复出现。未来,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各种约束和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保障能源安全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中国电力与能源》一书从分析全球和我国能源状况入手,研究了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并基于能源问题的复杂性和大能源观,提出了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思路,即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国际竞争格局转变,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能源现代化道路,营造相对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书中还分析了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源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阐述了能源战略应坚持以电力为中心、电力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实施“一特四大”战略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输送和配置、能源终端消费、能源市场、能源预警与应急、能源科技创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保障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专家评点
 
    发展能源要以电力为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孝信
 
    就电力谈电力是不行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而以电力为中心来发展能源,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书中的统计数据可知,最近10年,我国一半以上的煤炭(30亿吨)消费是由发电厂来完成的。随着我国电气化程度逐年提高,电力消费已经超过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2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提高的余地,所以要鼓励电力消费,这对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此外,通过建设综合能源输送体系,提高输电比例,不仅会降低环境污染,还会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薛禹胜
 
    对一次能源和电力间交互可以进行更多研究
 
    作者把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联系起来,并且强调煤炭作为一次能源的关键,而电能作为二次能源的关键,论述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保障电力供需,拓展大能源观点上,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输煤还是输电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不同电压等级电网之间的关系,本书也做了令人信服、逻辑性强的阐述,这是本书很有说服力的一点。书中对于将来怎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提出了从发电端、用户端、能源输送环节当中发展,也讲得很全面。我们对一次能源和电力系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更多的研究,如果持续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对我们国家未来能源安全、电力可靠性,本书会起到奠基性作用。
 
    对推进电价改革很有意义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总监 谭荣尧
 
    从电力监管来讲,读了这本书有几点启示:一是如何建立电力和能源应急预案。这本书专有一章讲这个问题,在电力安全、能源安全方面非常重要。今年根据国务院要求研究修改完善电力应急预案,这本书专门对能源电力预测、预警能力建设、应急体系建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我们修改和完善国家电力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很有帮助。二是改革问题,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基础,本书从煤炭改革近期做什么、远期做什么,包括电价怎么发展,加快出台独立的输出电价等等,都有明确的表述。这些对于推进电价改革、电价机制形成很有意义。
 
分享到:

关键字:刘振亚 能源 探讨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