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储能政策 返回

袁懋振:南网抽水蓄能形成有序梯度

作者: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2-03-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国家重点工程——糯扎渡和溪洛渡工程(简称“两渡工程”)在云南普洱开工,到“十二五”末,云电东送电力有望新增1430万千瓦,其中云南送粤电力有望新增1130万千瓦。南方电网公司表示:西电东送是南方电网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随着西电东送工程的深入推进,今后几年,云电送粤发展将呈现三大特征:一是2015年云南将成为西电东送“主战场”;二是广西与广东类似,转变为西电东送的受端;三是西电东送电源转为以水电为主,比重将达到75%。
  此外,南方电网调峰调频电源——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已经形成有序梯度,受到有关部门积极肯定。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原董事长袁懋振。
 
  云电东送 东西共赢
 
  中国能源报:“十二五”期间“西电东送”南部送电基本上说的是云电东送,请问这方面的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袁懋振:目前,南方电网云电东送最大电力900万千瓦。这个数字是10年前的20倍左右,年均增长率高达30%。云电东送帮助云南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电力支柱产业,同时对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云南水电开发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云南省能源局的电源规划,云南电源装机将从2010年的3650万千瓦增长到2015年的8800万千瓦,到2020年,将增加到1.15亿千瓦。相对于大规模的电源装机,云南在满足自身电力负荷基础上,部分电力可东送广东、广西等省份。到“十二五”末,云南电网西电东送容量将超过贵州电网,达到2210万千瓦,云南电网将成为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的主力。
 
  南方电网公司经过调查认为,按照“优先满足本地负荷、盈余电力外送就近消纳”的原则,云电送粤电力在2010年780万千瓦基础上,2015年云电送广东、广西规模合计达到2210万千瓦。展望未来,在满足自身负荷需求基础上,云电东送还可以再增加约1000万千瓦。
 
  中国能源报:也就是说,未来的“云电东送”是云电送往广东、广西?
 
  袁懋振:广西由于受运输制约,煤电难以大规模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随着水电基本开发完毕,将演变为电力输入区域,由于靠近云南,是理想的云南盈余电力消纳市场。广西将转变为西电东送的受端,新增接收云南水电300万千瓦和贵州60万火电,受电规模将达到490万千瓦。在2011年南方五省区的电力供应形式上看,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抽水蓄能梯度形成
 
  中国能源报:去年,深圳抽水蓄能开工,南网抽水蓄能建设梯度已经形成,“十二五”末抽水蓄能将会达到怎样的规模?
 
  袁懋振:深圳抽水蓄能电站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的第一个抽水蓄能电站。至此,南方电网目前已形成“科学规划、系统布局、有序发展”的抽水蓄能发展体系。到“十二五”末,预计投运蓄能机组容量将达到608万千瓦。南方电网以在建、前期和规划储备的抽水蓄能电站组成的发展梯队,就项目个数和规模而言是世界最大的。
 
  按照“靠近负荷中心,小规模、分散布点,建站条件好、技术经济指标优良”要求,目前,南方电网区域内抽水蓄能电站主要规划在广东建设,现已投运抽水蓄能电站装机480万千瓦,分别为广州、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各8台30万千瓦机组;清远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目前正在加紧建设,预计2015年投产;深圳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此外,广东梅州、阳江,海南琼中各有一座抽水蓄能电站正在进行前期建设,装机容量共300万千瓦,分别为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120万千瓦)、阳江抽水蓄能电站(120万千瓦)和海南琼中抽水蓄能电站(60万千瓦),海南琼中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预计今年核准开工。
 
  中国能源报:抽水蓄能电站作为电网系统的调节性电源,南网的布点选择都有哪些考虑?
 
  袁懋振:南方电网区域内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在建、开工、核准、前期论证”同步推进的梯队式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电源结构,满足不断增长的系统调峰需求,也有利于减轻西电故障和大机组跳闸引起的事故风险,改善核电、火电运行条件。同时,有助于减少西部水电汛期弃水,提高输电线路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提高电网运行安全和经济性。
 
  为更好地满足系统需求,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西电东送服务,“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公司将重点开展广西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点工作和广东梅州、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同时,将优化抽水蓄能电站运行方式,科学合理使用抽水蓄能电站,避免过度使用,最大限度降低损耗,更好地为系统服务。
 
分享到:

关键字:袁懋振 抽水蓄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