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储能政策 返回

董扬:50万辆电汽车仅是个概念数字

作者: 来源:第一电动网 发布时间:2012-05-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新能源汽车绝对不是一个捷径,所谓有些企业没有过多的包袱,而做新能源汽车可以发展得很快,这只是一种幻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在接受《第一电动》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主品牌在制造新能源汽车方面没有多大优势,而押宝新能源汽车更不可取。
 
  对于日前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未来电动车发展目标,董扬认为,是否能够达到50万辆,何时达到,并不重要。
 
  “替一汽着急”
 
  “如果轻量化做不好,那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纯电动汽车能跑得远吗?如果发动机研究得不好,变速箱做不好,混合动力能成功吗?”董扬强调,在发展新能源汽车过程中,“绝对需要对外合作,如果排除对外合作,那是自寻死路。”
 
  关于对外合作的模式,董扬表示,可以尝试新的模式,“原来我们对轿车完全不懂,所以采用了全面引进的形式。而现在国内外都处于研究过程中,合作似乎显得更加平等,我们应该多做出一点贡献,多获得一些发言权。”
 
  董扬在谈及比亚迪和戴姆勒的合作时表示,“这个合作很好,希望他们成功,但这种模式也并不一定就是唯一最好的模式,也许还会有更好的模式出现。”
 
  而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工作,董扬说:“从客观情况来看,试点是最难按计划实施的一件事情。正常的事情往往很容易按计划做,因为市场明确、技术路线明确、成本明确、使用习惯确定,所以能够按部就班的执行。而对试点来说,为什么试点?就是因为不清楚如何定价,出现的问题难以预料,产业基础还不完全具备,所以虽然试点的进度可能不如预期,总量也没有达到,但却太正常不过了。”
 
  但是,董扬认为试点的初衷已经达到,他说:“通过九五、十五的科技攻关,科技部认为必须创造一个万辆的市场,才能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这个量怎么来,10个城市每个城市一千辆。”
 
  就目前情况看,在25个试点城市的共同发展下,新能源汽车已有一万多辆。
 
  董扬对试点工作评价道:“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他向记者介绍:“在试点初期,在混合动力大客车上,基本上全是外国系统,电机电池控制,试点了两年,现在中国系统为主,电池也以中国品牌为主。”
 
  董洋建议说,“试点城市应该加快政策的出台,除了补贴之外,还应该加上不需要拍买牌照。其实上海还可以少补一些,当地补三万,加上六万的国家补贴以及六万的牌照费用,优惠空间能达到十五万元。而作为双试点城市的长春,其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尚未出台,这让他“替‘一汽’着急”,并表示“这把‘一汽’憋坏了,有产品出不来。”
 
  50万辆仅是个概念性数字
 
  今年4月份,业界期盼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务院的审批,但业内有声音认为这份规划过于空泛,指导性不强。
 
  董扬对记者表示:“《规划》全文现在还在最后的修改润色过程中,全文还没有正式公布,因此对《规划》做判断为时尚早。”
 
  而对于《规划》中提到的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超过50万辆的目标,他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看待这一数字,“如果希望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快一点,必须有一个相当的量,没有50万的辆,很难发展起来。”
 
  董扬告诉记者:“在上一次国务院研究《规划》没能通过后,有关部门征求过汽车行业的意见,问他们要不要把“50万”辆改掉?而改成20万或30万?各企业均一致表示不要修改,因为改小这个量没什么好处。”
 
  “这50万辆包括多种形式,有纯电动,有混合动力,还有很多企业,弄太小的话不够数,而且电机电池都很难达到比较理想的批量。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一个相当的量是需要的,这就是为什么行业意见中要继续写上50万辆的原因。”
 
  关于否能够达到50万辆以及何时才能达到的问题,董扬表示:“50万辆是15年还是16年达到,这个并不重要。何况这份规划应该是10年、11年出台的,到12年获批,本身就晚了一两年,那么数量再延1-2年也是很正常的。而且现在世界各国也都是一张嘴50万,100万辆的规划,它们没说52万,48万?因此规划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性的数字。”
 
  新能源汽车何时能够产业化、市场化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但董扬认为新能源汽车离产业化特别是市场化还比较遥远。
 
  “因为现在还没有一种电池能达到预想的能量密度,近期,新能源汽车也达不到理想的成本。但是不能因此放松努力,石油的短缺,甚至枯竭,已为全球所公认,对新能源汽车必须加紧研究,” 董扬如是说。
分享到:

关键字:董扬 50万 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