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美的再入新能源造车领域,是否能摆脱跨界“魔咒”?

作者:赵建国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0-04-06 浏览:

近来,面对风云变幻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内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再携重金入局。

美的集团切入的时机令人瞩目。3月25日,美的集团发布《关于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康新能)控股权的提示性公告》称,美的集团拟通过下属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暖通)以协议方式收购合康新能控股权,收购价约为7.43亿元,交易完成之后,美的暖通约占合康新能总股本的23.73%,美的集团也将成为合康新能间接控股股东。或许,合康新能主业包括新能源汽车总成配套及运营产业,是美的入股的主要原因。

在笔者看来,对于美的此次入局新能源汽车,有多个利好的条件。

首先,新能源汽车领域仍存政策红利。应该说,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新能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从国家、地方的补贴到相关政策,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了“起飞”的风口,再加上补贴退坡推迟两年,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取消限行限购的政策与呼声日益高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前行。就连丰田这样的国际巨头都看好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抢抓这一市场。美的作为国内家电巨头,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也并不稀奇。此时,美的凭借资金实力,跨界杀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都是有“机”可乘,有“利”可图。

其次,美的控股合康新能,可谋得更多实惠。一方面,这不仅可以增加美的业务的多元性,也可为美的集团在新业务、新模式的拓展上,提供更大空间。更重要的是,美的虽然在2003年第一次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铩羽而归,但第二次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则更有经验。另一方面,合康新能在新能源汽车总成配套及运营产业的布局中,既有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等核心部件,也有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业务,以及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网络建设及运营、新能源汽车租赁业务、云平台及APP应用,还布局了燃料电池系统等,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相对丰富的产业链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美的自身转型压力倍增的当下,“跨界”成为动力和机遇。数据显示,家电行业近两年的毛利率有所下降,美的也不例外。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如火如荼,颇受资本方关注。此前众多造车新势力的多轮高额融资,也让人动心。或许,这也让美的认为,新能源汽车是其转型的一个方向。据笔者了解,由家电业“跨界”入局汽车业,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合作,一种是通过战略投资入股,另一种是自己投资另起炉灶。无疑,第三种对于资金、团队、技术的要求更高,一时也难以达成,美的最终还是“取其中”,通过收购控股的方式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在转型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此外,美的似乎一直对汽车业情有独钟。2003年,美的集团首次入局汽车产业,进军商用车领域。曾先后收购了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三家汽车企业。在昆明建成了占地300亩的美的客车昆明新基地,以及占地255亩的美的客车长沙新基地。但是,到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及订单被取消,最终导致停产,造车项目流产,长沙基地被比亚迪接手。另一次小规模的试水,在2016年,美的集团与上汽通用安吉星达成国内首个智慧家居与车联网应用战略合作,将其触角伸向汽车互联网领域,但双方合作并没有在业内产生太大影响。

此前,同属家电行业的春兰、奥克斯等也曾进军汽车产业,但都成为昙花一现,而格力的跨界,至今也是隐痛与隐忧并存。此次,美的是否能打破“魔咒”,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实现“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尚需拭目以待。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