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数据中心如何摆脱“能耗巨兽”魔咒?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发布时间:2020-04-10 浏览:

近日,风头正劲的“新基建”将大数据中心(以下统称“数据中心”)纳入其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在全球成为大势所趋。

据悉,这是近年来,数据中心首次被中央政府列为“加快建设”的基础设施条目。据预测,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IT投资规模将增长12.7%,超过4100亿元,而到2025年,这一投资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

然而数据中心建设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高能耗问题亦不容忽视。因能耗巨大,数据中心被公认为“不冒烟的钢厂”“能耗巨兽”。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与节能降耗成为项目运营方与能源供应方均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1、建设提速,信息“诺亚方舟”成“能耗巨兽”

数据中心,被比喻为海量信息时代的“诺亚方舟”。行业人士认为,随着“新基建”的推进,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建设都将提速,数据中心新建和扩容步伐会加快,相关设备及服务的需求也会快速增加。

云计算之外,“新基建”名单中的其他“兄弟”——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技术飞速进步,亦拉动了社会对数据中心的需求。

公开材料显示,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约7.4万个,约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23%。

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我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就已超过三峡大坝的年发电量,而到2017年,数据中心总耗电量超过三峡大坝和葛洲坝电厂发电量之和。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发布的《点亮绿色云端:中国数据中心能耗与可再生能源使用潜力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约160TWh,比上海市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还多。

2、“绿电”普及,促可再生能源消纳与数据中心降本兼得

就像电脑需要散热一样,数据中心需要大量能源用来冷却。据悉,冷却部分的用能占到非核心设施用能的60%以上。

因此,常年温度凉爽偏低、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备受各大数据中心青睐,并且已有了不少成功案例。

贵州省贵安新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其吸引了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等近300个数据项目入驻。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电够便宜”是贵安新区吸引数据中心落地的原因之一。贵州省是“西电东送”的主要省份,电力资源丰富。该省比其他省份便宜一半以上的电价,可解决数据中心耗电量大的痛点。2019年12月,苹果iCloud中国(贵安)数据中心正式通电,据了解,该中心将采用100%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电,这也是中国第一个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数据中心。

为兼顾数据中心用能和新能源消纳双重需求,2019年,国家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2年,数据中心平均能耗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应用比例大幅提升。意见同时鼓励数据中心直接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开展电力交易,购买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下称“国网冀北电力”)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位于河北张家口的阿里巴巴张北数据中心就通过当地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平台购买电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

然而王永真表示,数据中心几乎需要全年不间断运行,对电能、冷能供应的稳定性要求极高。

可再生能源则具有间歇不稳定的特点,其是否可以满足数据中心的用能需求?对此,白皮书指出,数据中心使用可再生能源不无裨益。

例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是高度模块化的,可以通过逐渐增加发电容量来匹配负载的增长,这就减少了数据中心因电力系统超额配置导致的损失。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规划筹建时间比传统发电厂短很多,可降低投资和监管的风险。因此,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可以作为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国网河南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会员刘浩告诉记者,提高新能源对大数据中心供电的可靠性,发展储能也很有必要。例如,分布式新能源通过储能可在大数据中心就近消纳。

和以上地区相比,没有凉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等明显优势,但位于用户中心的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数据中心又该选择怎样的能源供应模式?

对此,王永真分析,从综合能源系统效率上来讲,天然气冷热电联供效率高,且系统输出的热电比特别适合数据中心的负荷特征,能够提高供能系统的设备利用率。因此,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合理构建基于天然气联供的数据中心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

3、问题诸多,兼顾“产消”的综合能源系统亟待构建

据了解,数据中心的能耗相对于其他的建筑能耗有其自身特殊性,耗能设备的种类繁多、专业性强,其节能是一项多专业综合的系统工程。

白皮书指出,我国的数据中心存在能效管控技术不完善、能耗统计指标不细化、能耗预警机制不健全、能耗检测与节能体系不成熟等问题。

如何系统化推动数据中心能源系统的优化,进而节能减排?王永真建议,对有条件的地区,首先要考虑做好基于“产消者”视角的数据中心综合能源系统的顶层设计。

“数据中心完全可以被看成具有能源生产和消费双重身份的‘产消者’”。他具体解释道,一方面,作为能源消费者,数据中心节能降耗的首要任务就是负荷侧能耗的降低。具体措施包括采用更节能的机架、服务器及运行策略、配电系统和空调系统的优化,甚至自然或免费冷源的使用等。另一方面,作为能源生产者,数据中心也可以供能,比如用热泵技术回收数据中心大量的低品位余热,用于周边建筑的采暖、生活热水供应或泳池加热,不仅节省建筑采暖费用,还能够降低数据中心散热能耗。

王永真进一步介绍,数据中心作为“产消者”,其顶层规划既要考虑自身能效的提升,又要考虑上下游能源的供应和需求,例如,上游能源资源功率和价格波动的特性,能够利用的能源种类、数量等;下游要考虑负荷的种类、波动、用能成本及可靠性、社会环境效益等,因此,其节能减排会变得复杂。但是从全局优化的角度看,数据中心综合能源系统的效率会得到提高,能耗成本会实现优化,同时能够与周边能源供应与消费的上下游实现共赢。

因此,他建议将数据中心能源系统的规划提前纳入所在园区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规划,统一施策,这样不仅有利于提供更加优质的综合能源服务,对园区的招商引资也具积极促进作用。

(来源:中国城市能源周刊,作者:齐琛冏)

扩展阅读:

2019年9月9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发布《点亮绿色云端:中国数据中心能耗与可再生能源使用潜力研究》报告(下称,《报告》),首次对中国数据中心行业采购与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根据《报告》,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为1,608.89亿千瓦时,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35%,超过上海市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后者去年全社会用电量为1,567亿千瓦时。照此趋势预计,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达到2,667.92亿千瓦时,2019年-2023年将增长66%,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64%。

《报告》统计,中国数据中心选址大多集中在北京、浙江、江苏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较低的区域,行业目前尚未形成大规模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趋势,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可再生能源电力使用量占比为23%,低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全社会电力消费量的占比26.5%。

此外,《报告》显示中国数据中心几乎没有自购可再生能源的行为,行业目前尚未形成大规模性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趋势,而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成本、品牌效应、客户需求及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是驱动中国数据中心行业采取行动向清洁、低碳用能结构转型的驱动因素。

以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数据中心电源使用效率的衡量指标PUE(PowerUsage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为例,是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使用的能源之比,基准是2,越接近1表明能效水平越好。

有业内人士曾告诉记者:“工信部早年间就在推动绿色数据中心的认证等相关的工作,特别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样的数据中心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于数据中心的关键能耗指标PUE的要求愈发严格。对于新建数据中心,北京、深圳要求PUE在1.4以下,上海已经要求到1.3以下。”

而2018年全球的数据中心的PUE的平均值为1.58,国内的平均值为是1.5,足以见得降能耗需求的紧迫性。

有关这一点,上述《报告》肯定了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在改善PUE方面所做的努力,但也指出,PUE的改善无法反映数据中心使用大比例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与碳排放问题。

2018年全中国数据中心使用火电约为1,171.81亿千瓦时,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包括烟尘4,687吨,二氧化硫23,436吨,氮氧化物22,264吨,以及9,85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由此,《报告》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扩大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机制试点地区,让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用户参与可再生能源采购;应拓展绿证核发范围,降低绿证价格;应将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与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挂钩,提升部分东部地区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同时,相关政策应加强引导部分新建数据中心向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分享到:

关键字:数据中心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