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合资公司正式成立 比亚迪联手丰田加快电动化

作者:张玉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0-04-14 浏览:

4月2日,丰田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丰田”)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合资的纯电动车研发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资公司”)正式成立,双方各出资50%,主要业务包括纯电动车及该车辆所用平台、零件的设计、研发等。

■强强联合 技术对等合作

巨头和巨头之间的联手,往往不同凡响,引人瞩目。

丰田是市值最高、最早量产混合动力车型、以质量可靠及耐用著称、燃油车销量全球领先的汽车巨头,是日本汽车工业的代表。

比亚迪在电池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不仅有着领先世界的全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更是在布局上涵盖汽车、轨道交通、电池、太阳能、储能等领域,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再到应用,全方位构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如今,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惟一一家同时掌握“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IGBT等全产业链的新能源车企。

此次比亚迪和丰田强强联合,形成开放且强大的丰田-比亚迪联盟,展现出双方推动电动化发展的远见卓识和决心。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开放的、可以大幅提升开发效率和资源共享”的联盟不排除会吸引更多的巨头加入——对行业格局,对加快全球电动车技术发展和普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据了解,合资公司设计、开发的产品将充分使用比亚迪现有的电动平台技术及电动零部件供给,并融入丰田的品质及安全控制标准要求。合资公司设计、开发的纯电动汽车可以使用丰田品牌,合资公司股东双方希望通过开发和普及受消费者喜爱的纯电动车,努力满足消费者需求。

此次合作,区别于丰田与一汽、广汽的合作模式,是丰田首次同中国汽车品牌开展“技术对等”的整车开发合作,共同开发纯电动车和动力电池。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在电动车领域,未来或将替代欧美日等汽车巨头,引领汽车新技术变革和行业发展。

■比亚迪开放战略持续深化

在汽车“新四化”产业变革下,全球化抱团合作以寻求降本增效,相继成为各大跨国公司的重点应对方案,唯有开放与合作才有未来。

面对百年一遇的行业变革,作为汽车电动化革命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的比亚迪并没有选择“闭门造车”,在掌握关键技术的前提下,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开放与合作。

2017年11月,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总裁王传福就提出要由自主创新向开放创新转变的发展模式。

2018年,比亚迪宣布与全球汽车同行共享“e平台”的所有技术,并将电池、IGBT、电机、电子等电动核心零部件逐步外销,加速推动电动车实现与燃油车平价,推动电动车的普及。

2018年7月,比亚迪开启了动力电池的开发合作和对外供应,和长安汽车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开发的电池不仅搭载到长安体系车型上,在满足长安体系供货后也可向第三方销售。

2019年6月,丰田在日本宣布,比亚迪成为其动力电池供应商,这是比亚迪开放战略的又一成果。

2019年7月,比亚迪开放创新又有新突破,比亚迪和丰田宣布进行技术合作,共同开发纯电车型和动力电池,车型将以丰田的品牌进行售卖。

据悉,为了实现进一步普及电动化车辆的愿景,比亚迪内部还成立了国际合作事业部,以联合公司优质资源与重大战略伙伴进行创新合作的全面工作为己任。在挖掘内部优势资源、业务价值的基础上,引入国际合作项目,与合作伙伴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从而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

■合资营造更强大的比亚迪

2020年以来,比亚迪动作频频,先后成立了5家以“弗迪”命名的全资子公司,又发布了全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萧条之际,比亚迪的表现一骑绝尘。

本次合资成立纯电动车研发公司,为比亚迪与丰田的深度合作开启了良好开端。一方面,合资公司作为促进双方紧密合作的有效载体,将充分汇集比亚迪及丰田的技术力量,使比亚迪在纯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力、研发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丰田在品质及安全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并能强化比亚迪“技术先驱和技术领导者”的标签,增强世界对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双方能互相借鉴,优势互补,促进电动汽车技术向更安全、更高效、更低耗、更环保的更高标准更进一步;能互相借鉴,促进电动汽车在试验、生产环节更加高效率、低成本、精益求精;通过合作企业的汽车销量,大幅分摊电动汽车技术成本,加速新技术的升级迭代和成本降低。

对于比亚迪来说,通过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不仅意味着与全球市值最大车企的对等合作,将吸引更多国际巨头抛来橄榄枝,进一步提升自身产品研发能力及品质控制能力,进一步巩固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并巩固新能源汽车引领者的地位,实现更长足的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比亚迪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