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少丹 北京报道
“德国零部件供应商博世联手本特勒以及意大利设计和车身制造公司宾尼法利纳共同研发电动汽车平台。”近日,《德国商报》的报道再次引起业内对零部件企业跨界研发整车平台的关注。
博世方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范围内,电动化吸引了众多新玩家进入汽车市场,中国尤其如此。这些新造车企业有一个共同点:更需要供应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个的零部件。对于博世而言,为这些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带来的潜在业务量是非常可观的。
有意思的是,博世一方面表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要想在未来继续生存,必须拥有自己的平台,另一方面又表示不会和主机厂成为竞争对手。
那么,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博世联合打造电动化平台的逻辑是什么?电动化平台能否让博世在变革潮流中继续保持零部件供应商的优势?
“大象”向整车平台转身
“巨变中,汽车工业中的边界、角色正在模糊化。”一位造车新企高管向记者表示。
“汽车工业向‘新四化’巨变的浪潮中,零部件供应商作为汽车产业链中重要的角色,必须具备更前瞻的视野和对趋势更敏锐的预判能力,否则大浪平稳后,站在原地的双脚会被浪沙淹没掉。”采访时,一位传统车企负责动力系统研发的负责人表示。
博世、本特勒和宾尼法利纳三方联手共同研发电动汽车平台的消息一直活跃在车界里。博世方面强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要想在未来继续生存,必须拥有自己的平台。
关于最新进展,博世方面向本报记者透露,从机械组成的角度而言,零部件整合成一体化底盘现在已经实现了。对于更高层级的系统整合,博世在进行概念验证,然后再界定下一步的进展。如果内部概念验证通过了,预计量产可以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实现。
据记者了解,博世在具体分工中负责提供配套的子系统,如动力总成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本特勒负责机械整合;宾尼法利纳为主机厂提供如何在一体化底盘上搭建车身的经验和服务。
早在2019年9月,在法兰克福国际车展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博世、本特勒和宾尼法利纳三方便透露要展开战略合作的消息。
消息曾称,三方联合开发的系高性能纯电动车(EV)平台,是“专为Automobili Pininfarina和着眼于开拓超豪华和高性能电动汽车细分市场的其他潜在汽车制造商量身打造理想的现代化平台”。
意思是,平台完成后除专为宾尼法利纳服务外,还针对第三方整车制造商开放。博世方面表示,平台是标准化,还是与具体的产品线匹配,关键取决于客户的需求,以及客户要生产哪一种类型的车辆。
一位传统车企技术部高管告诉记者,平台化最重要的作用是能较大弹性地兼容不同尺寸车型,缩减造车成本,提高效率。电动汽车平台化背后是个万亿级的超大市场,目前国内外主流车企都不同程度斥资投入其中,多车企已经实现量产。
事实上,博世和本特勒早在2019年4月,便开始联合开发作为纯电动汽车基础的电驱动系统,双方贡献了各自所长。2020年3月,博世和本特勒传出最新合作动态,研发电动车专用的全新底盘。这些都是实现电动汽车平台化的核心“零部件”。
值得关注的是,处于转型期的博世,需要对传统业务疲软和新业务拓展所需财力之间合理平衡。
据财报初步数据显示,博世2019年销售额达779亿欧元,与2018年持平,在调整汇率影响后,销售额下降1.1%。其中,在华实现销售额约1097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同比下降约5% 。
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沃尔克马尔·邓纳尔博士在公布集团业绩初步数据时表示:“经济低迷和汽车产量急剧下降对博世造成了影响。尽管经济形势依旧颇具挑战,但我们将在重要的业务增长领域继续进行投资。”仅今年,博世计划在电气化、自动化、互联化交通出行上投资超过10亿欧元。
背后逻辑:带货“大礼包”?
事实上,业绩受整车市场下沉表现疲软及技术变革,正在推着博世加速从零部件制造商向移动智能服务商转型。
2012年,博世进入电动车产业。2018年,博世将组织架构和职能部分重组精简,加速向“新四化”转型。2019年,博世提出要“从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向IoT(物联网)公司转型”。除了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技术方面进行多元研发投入外,在生态圈上,博世也不断拓展边界。
记者了解到,博世每年在人工智能相关的软件开发上投入高达37亿欧元。预计到2022年,博世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将累计达到约40亿欧元。博世还与知名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合作研发高性能电芯,与奔驰、滴滴、清华大学等世界各地的大学和行业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努力在硬件、软件及服务等方面建立起新的竞争壁垒。
在转型关口,业内一直对博世保留着一个议题:“博世造不造车?”
针对博世联合开发整车平台,外界有种观点呼声较高:虽然没有完成整车制造的经验,但以博世在业内现有的各方面资源,完全可以完成整车打造,未来打造“博世”牌汽车,也轻而易举。
传统车企对博世造车持开放态度。一家传统新能源车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品质参差不齐,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还有很大空间去挖掘。希望更多实力企业加入技术共享,推动新能源车的品质提升和普及化。
但从实际效益层面,很多业内人士对博世造车持保守观点。
一家头部造车新势力高管向本报记者表示,汽车工业巨变下,整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等相互渗透,产业边界模糊化,这种趋势以后会越来越明显,但不是每一个想法都能实现,准入政策、标准、软件能力等汽车制造的门槛还是较高的。
资深汽车分析师张磊表示,过去的麦格纳不造车,将来的博世也不会。“整车制造已经是白热化竞争,博世没必要挤进去参与,而且一旦造车,博世的零部件业务会受到影响,。”
张磊认为,博世直接去做整车平台是明智之举,逻辑和流量明星直播带货类似。
“需求端看,有很多小型主机厂没有财力、精力开发纯电平台,博世做成标准化平台后市场需求空间很大;供给端看,一旦采用了博世提供的纯电平台,意味着很多零部件使用标准也得跟着博世的定义走,届时博世零部件大礼包可以顺势兜售。”张磊分析。
业内有较早开放标准化平台的先例。2019年,大众汽车集团对第三方开放了,近年斥巨资开发的、集中了大众核心电动技术的模块化电动平台(MEB),客源来自整车制造商、共享出行等领域。
“博世联合打造的电动整车平台,业务模式或许和大众类似,但不同点是,话语权上可能博世的合作方可能更有优势。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品牌的角色决定了,一个输送零部件制造,一个输送品牌制造。”上述造车新势力高管表示。
博世高层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博世对整车企的“无公害性”。沃尔克马尔·邓纳尔表示,博世不会深耕平台技术,会保持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而不会和主机厂成为竞争对手。
博世中国区总裁陈玉东亦曾表示,在汽车行业的软件技术分工上,博世和整车企业并不冲突,整车企业会将与用户交互相关的软件技术逐渐自己掌控,而像博世这样的公司会提供基础性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