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虚拟电厂 返回

中国特色电力市场建设要找准突破口、选准着力点

作者:王伟 来源:《能源评论》 发布时间:2020-04-20 浏览:

自2015年“中发”九号文部署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至今,对于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电力市场的探讨和实践一直在推进进程中。

近日公布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对于能源市场建设目标提出,“建立主体多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有效监管的能源市场体系,实现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

国家能源局福建监管办公室副专员朱文毅日前对《能源评论》表示,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电力市场建设,初心在于降本增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为此要找准突破口,选准着力点,牵好“牛鼻子”,探索见效管用的改革举措。

他认为,电力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但市场化是基本方向,电力市场建设是中心,是“牛鼻子”。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抓住电力市场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头要冷、心要热,调要准、步要稳,手要敏、拳要狠,找准突破口,选准着力点,牵好“牛鼻子”,探索见效管用的改革举措。通过坚持原则性、灵活性相结合的方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电力市场建设道路。

如何做到勇于坚持原则性?

首先,必须敢于发扬革命精神。这是将改革进行到底坚定性的体现,是保持战略定力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动力来源。中国特色电力市场建设要取得成功,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零敲碎打就能完成的。

其次,必须勇于坚守底线。底线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必备的前提,是务必达到的最低界限。目前,电力市场建设过程中在不少方面还没有守住底线,比如用户没有参与现货市场、竞争不充分、省间壁垒依然存在、政府干预太多等,违背了电力市场建设的初心和初衷。电力市场建设要守初心、担使命,必须坚守以下底线:

一是确保电力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底线不能丢。二是用户参与的底线不能丢。三是发电多元竞争的底线不能丢。四是破除区域省间壁垒的底线不能丢。五是打破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的底线不能丢。六是避免有形之手不必要行政干预、过多参与企业微观事务和狭隘地方保护的底线不能丢。七是发挥派驻监管作用的底线不能丢。

如何做到善于发挥灵活性?

电力市场建设必须在坚持原则、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形式灵活、方法灵活、策略灵活地推进。

首先,必须严于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建设出现不少不落实、不落地的问题,群众获得感未达到预期,主要表现在“五重五轻”:重发展轻改革,重设计轻落地,重单项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别人改革轻自身改革。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从政府层面看,缺乏抓改革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政绩衡量体系,地方政府往往把改革变成软任务、软约束;二是从部门层面看,改革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部门职能交叉与纷争消耗了改革的动力,改革面临着政府部门“自我革命”的难题;三是从微观主体层面看,部分企业凭借地位优势和各种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造成改革功利化,对自己有利的就改,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改,推而不动,动而无果。

政府要自我革命,在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的同时,把改革重点转到职能转变,把更多职能移交到市场,从纵向权力移交向横向职能移交转变,从找市长向找市场转变,从政府说了算向让市场说了算转变。为压实地方政府改革的责任,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革要责任压实、要求提实、考核抓实”的“三实”要求,建立六个机制:与发展并重的改革考核机制,防风险纠风险和容错纠错机制,改革评估和面向社会报告机制,改革事项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机制,有利于改革的用人导向机制和依法激励、依规约束机制等。

其次,必须善于因地制宜。我国各省经济发展、资源分布不平衡,各省电源结构、网架结构、经济总量等情况差异很大,东西部省区的经济结构和能源分布之间、用电需求和发电装机之间、用电负荷季节特性和一次能源供应自然特性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电力市场建设中面临的环境、需要解决的重点和突出问题不同,电力市场建设模式选择也不尽相同。

因此,电力市场建设必须从省情、网情出发,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给予各地一定的灵活性,不搞一刀切,上下一样粗。对于有些不需要中央统筹和协调一致、地方遵照国家政策与基本规则能落实解决的改革事项,如现货市场试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等,不要层层报批,实行备案制,把改革试点的决策权下放给地方,由地方因地制宜自主推进。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