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12年,在关于复星与SOHO中国“上海外滩8-1地块”争夺战的报道中,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的名字出现在其中,他的角色,是居中调和者。
相熟的企业家私下里评价郑永刚时会说,他在一众商人中,总是被当成“老大哥”来敬重,他的回应也很“义气”:关系不论远近,都会给人“面子”。
在另一场“调停”中,郑永刚将两位企业家拉到一起,商议着一方“吃点亏”,退让一步,“被吃亏”的一方几乎没有犹疑,便同意了。
这几年,凡是涉及到在沪浙商IPO、居间调和、传道授业等活动,往往都会有郑永刚的名字隐现其中;而捧场长江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O班同学的活动,也不时通过同学的微博传出来。
这与郑永刚对传统意义上的商人抱团、相互扶助有极深的情结有关。当然,也与他希望企业家之间共赢,重建信任关系有关。
2008年,将总部搬迁至上海整十年的郑永刚,发起成立了“上海新沪商联合会”(下称“新沪商联合会”),并担任会长。也是从那时起,郑永刚变得不爱抛头露面了。
郑永刚担心太过高调,扎扎实实做企业、做商会的目的会被“冲淡”。“做商会的目的,就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任,恢复百年前商业的规则,重建新的商业文明。”
郑永刚频频提及1923年起便担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阿德哥”虞洽卿,便是他的“标杆”——上海总商会为上海成为远东经济、金融中心做出了贡献,同时,在调停华洋矛盾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上海总商会的成功运作,虞洽卿保持盛名二十年。
“企业家有社会责任,有财富责任。”在他看来,证明德行的做法,实属没有必要。有效运作商团,则更有社会价值,更能体现企业家承担财富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一面。
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曾公开表示,商会的价值体系和功能,体现在对整个市场秩序的维护,对商人权益的保护,对自身的积极建设。
对照而言,新沪商联合会做得更多。
制度化和规范化是第一步。松散型的商会,往往是热闹之后趋于平淡,避免权利义务难以落地,新沪商联合会首先设置了轮值主席,40多名轮值主席的责权利被清晰界定,而更吸引他们的,无疑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社会影响力”,“责任压上身后,感觉立马不一样了。”
郑永刚知道商业的力量与社会影响力之间的关联,“商会打破地域性、行业性的限制很有必要”。很快,他先给自己“加了压”,2010年底,他加大了投入,“出人、出钱、出力”,带动了一批“大佬级”的企业家参与其中。
策划和执行好的活动是第二步。成名之后的郑永刚,常常会被年轻的企业家“追星”,也半推半就收了几名“徒弟”,这促使他萌发了建立“大商学院”的念头——知名企业家是师傅,收年轻企业家为徒弟,传承价值观与商业思想,“礼义并举,内圣外王”。
大商学院强调仪式感,传统的拜师仪式上,12名导师与所有学员都身着汉服,弟子入礼,导师入座,弟子呈《拜师帖》,以束修献师献祖表达心意,并礼拜敬茶,导师则回递《回师帖》。
大商学院收费,但有会员费做支撑的新沪商联合会不缺钱,学费去向何处?“公益与慈善”便顺理成章成了“好活动”的一部分。
郑永刚和轮值主席们商量着,要解决“社会问题”。轮值主席、上海磐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群正在做的“社区老年互助关爱行动”项目被“收编”成为新沪商联合会的公益慈善项目。
这一项目建立了一整套运营模式:“年轻老”(刚刚退休的老人)精神慰藉、急难相助相邻的居家养老者,“储蓄”照顾时间,未来可像银行存储一样“取回”。除此之外,项目方还会定期为“年轻老”提供体检、外出游览等机会,以奖励和鼓励“年轻老”坚持照顾居家养老者。
“企业家们将经商的智慧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创造的是价值增量。”郑永刚说。
新沪商联合会形成了好的机制,开始了系统化运作,是否能够解决企业家们当前和长远的困惑,也是考验郑永刚和轮值主席团队的重要问题。
“不能单单是吃个饭,喝个酒,要有内容,把问题摆出来,解决掉。”郑永刚引导企业家们理解商会的使命和责任,每年两次前往全国不同省市进行商业对接,就是帮助企业家们在商会平台上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组织的力量,激励企业家成为"大商"。”郑永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