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2014欧洲最紧要任务:再工业化与战胜失业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3-12-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过去三年中,欧盟市场动荡面临平息并在为可靠复苏打下基础,其动作主要集中在金融稳定、减少财政赤字和债务上。如今,金融紧张局面正在缓解,信心正在恢复,2014年欧洲领导人应该把注意力收回到实体经济和产业基础上来。2月的欧盟理事会部长会议将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为了决定最佳的前进道路,欧盟领导人需要回顾以往。从历史上看,制造业投资是欧洲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如今也是为欧洲经济重新注入活力的关键。

在过去十年中,产业政策大大地向金融和服务部门倾斜。制造业被认为是明日黄花,而欧洲也不再被视为竞争性工业的合适地点。此后,许多欧洲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比如,意大利工业产出自2007年以来下降了约20%。

尽管如此,工业部门仍在欧盟经济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该部门雇用了3400多万工人、贡献了80%的出口,也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私人研发投资。因此,工业制造业影响着欧洲经济的其他各个部门,包括服务部门。

事实上,尽管决策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变化,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但欧洲国家的制造业表现仍位居世界前列,这是因为许多企业成功地实现了适应和创新。这些企业让意大利走出“三F”——食品(food)、时尚(fashion)和家具(furniture),进入到生物制药、机电一体化和航天等领域。

类似的向更高附加值制造业活动转移的现象在整个欧盟随处可见。这些发展趋势表明欧洲未来的成功将取决于其将传统经济优势与强大的创新相结合的能力。

欧洲国家应该致力于创造工业部门繁荣的必要环境。比如,意大利最近实施了“目标意大利”(Destinazione Italia)计划,通过建立更加可预测的税收制度、减少官僚繁文缛节、强化民法制度以确保有效的合同执行帮助意大利公司化蝶成功。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企业成长,同时还能吸引外国和国内私人投资。

但光有国家层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欧洲企业早已融入了地区和全球价值链。布雷西亚(意大利城市)所生产的元件可能会用于斯图加特(德国城市)所生产的设备上,而后者又在马拉加(西班牙城市)装配成为最终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会出现一国荣则俱荣、一国损则俱损的局面。

重塑欧洲竞争力的最有效方式是把欧盟各成员国的个体优势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生产率日益提高的欧洲供应链——或在全球供应链中脱颖而出。这要求深化各国经济的联系,塑造整合不同国家的相对优势,形成真正的无国界单一市场。

在这方面,欧盟层面更具针对性的政策至关重要。保持全球竞争力需要对未来工业产品的关键决定因素——能源效率和技术创新进行投资。因此,欧盟应该追求支持能源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措施,特别是要降低与欧洲工业竞争对手——如美国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能源价格差。有效的内部能源市场对于提供平价能源至关重要。

另一个重要项目——欧洲研究区(European Research Area)已经开始操作,应能在2014年进入实施阶段。通过设立共同的国家研究计划日程并促进技能和科学知识传播,研究区能够形成最优的创新环境。

在研发领域之外,基于创新的工业经济需要拥有高水平专门技能的工人。要满足这一要求,欧盟必须出台促进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政策。

为了建立更深、更一体化、更多维的市场,欧盟应该把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当务之急,特别是目前正在与美国谈判的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贸易一体化——以及最终形成的跨大西洋共同市场可以成为未来数十年欧洲最有效的增长机制,特别是对中小规模制造业企业来说。

欧洲制造业公司还需要更好的融资渠道。金融危机危害之一是持久的信用限量。在一些国家,一半的贷款申请遭拒,融资成本也高得令人咋舌。

博岑(意大利城市)的贷款成本是临近的因斯布鲁克(奥地利城市)的两倍,这是完全不合理的;事实上,如此武断的差异只能破坏竞争,导致经济停滞。如果欧盟领导人不解决这个问题(包括通过建立完善的银行联盟),改革措施的积极效应将很快因为缺少新投资而消失殆尽。

再工业化加上“战胜”年轻人失业应该成为2014年欧洲日程的最紧要任务,欧洲应该制定2020年工业部门GDP贡献比例达到20%的目标。而要让这成为可能,唯有通过进一步的欧盟一体化。事实上,不断紧密的联盟是欧洲构建繁荣的现代创新经济(310358,基金吧)的唯一出路。(作者为意大利总理)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3.

分享到:

关键字:欧洲 工业化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